「洪澄」喧嚣城市之下 | 浅谈笛安《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喧嚣城市之下 | 浅谈笛安《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
城市视域下的人性映射
—— 浅谈笛安《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
□ 作者 冯祉艾 □ 来源《文艺报》
笛安擅长在她的小说中不动声色地描摹人性与环境的关系 , 他们这一代人现在大部分都是城市生活的主体 , 并且随着年纪增长 , 也承担着或多或少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 。 新时期以来 , 人性在城市之中的自我泯灭以及融化已然成为新的书写命题 , 普通人在大城市喧嚣物欲之下的扭曲与颓丧 , 陌生而虚无的空洞之中 , 人们失落了容身之处 , 也不再具有被读解的可能 。
喧嚣城市之下的生死命题
笛安的短篇小说《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中讨论了两场死亡 , 第一场一笔带过 , 是洪澄对死亡的初印象 , 老师在她面前的去世无疑是她走向空虚的稻草:“我就是觉得 , 一个人不应该像那样死在停车场里 。 她以为自己已经治好了 , 她根本没怀疑过 , 让她那样去死 , 是不对的 。 ”我们几乎可以认为 , 就是在这一段自我陈述之中 , 小说体现出了其关于生死读解的奥义 。
「洪澄」喧嚣城市之下 | 浅谈笛安《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
本文插图

△笛安《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刊载于《花城》2020年第1期 。
对于洪澄而言 , 她没有来自父亲的温暖 , 也没有对爱的感知 , 在更多时候 , 她对于人世间情感的感知是迟钝的 。 而后来她向“我”提出的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 。
一直到小说的最后 , 其实对于洪澄的心理判断都不够明确和具体 , 只能从章志童最后给她留下的遗言中窥见一丝半点 。 从这里也就引申到了小说中所讨论的第二重死亡 , 那就是章志童的死 , 不过在对于章志童的死亡这一叙事上显然有些不够节制 。
无论是长篇大论的遗书还是之后关于他自杀的原因 , 小说都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的泡沫 , 完美的世界在哪里呢?他在狂乱中被碾碎 , 却永远等不到一场康复 。
一个编剧无法受到重用 , 从而失去生活的意义 , 紧接着上升到了关于生命的虚无之中 , 然而也正如小说题目所说:“我认识一个比我善良的人” 。 章志童是善良的 , 阻止他走向死路的是来自借贷公司的电话 , 他想着还完钱再死 , 然而 , 又在借贷公司倒闭之后走向了人生的虚无 。
相较于第一重死亡中所探讨的关于人性情感的关系 , 小说在关于章志童的死亡中 , 所阐述的更多是一种极为荒谬的自我怀疑 。 在洪澄所看到的老师的死亡中 , 她开始怀疑生活的方式 , 以怎样的方式死亡 , 又或者说 , 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活着 。
章志童的自缢则带有更加强烈的悲怆色彩 , 他更像是在困局之后的自我麻痹 , 当城市喧嚣 , 灯火亮起 , 他却生而孤独 , 不仅面对着梦想的坍塌 , 更面临着一场人生的垮台 。 小说放弃了书写过多的城市苍茫 , 事实上 , 我们在阅读中很难窥探到城市的面容 , 城市在这其中更像是一个背景存在于他们的方寸天地之中 ,
一直到章志童的去世 , 小说才显现出绝对的断裂姿态 , 而事实上 , 无论是“我”还是洪澄 , 涌动着城市中悬空的个体和肤浅感知下的躁动与喧哗 。
代际间的毁灭与扭曲
除却复杂的生死讨论 , 小说也将视角落到了代际间的互相沟通上 。 事实上 , 由于独生子女的身份 , 他们天然地受到更多的宠爱和关照 , 但同时也因为过度的关心容易陷入父与子的传统矛盾之中 。
如果说这种矛盾在更早以前可以看作是代际沟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 那么放到今天这个时代下进行观望时 , 我们会发现 , 时代流转之下的人性虚无 。
北漂、沪漂等等这都是从这一代人开始的 , 小说显现出的这种对人口流动的观照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代际沟通 。 除了“我”之外 , 洪澄和章志童都面对着两代人的相处问题 , 而这两人的问题又各有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