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一天砸6900万!肖战新歌的粉丝事件,背后隐藏怎么样的心理学( 二 )


似乎已经不早是一张专辑的事 , 而是成为了是否是“合格”粉丝的生死之战 , 也带起了一股疯狂的消费浪潮 。
买少了 , 直接给你“开除”----
买多了 , 鼓励你晒单---
甚至还要鼓励家人一起买----
这感觉有些“传销”的思路啊?
当然 , 肖战本人也不愿意看到这些粉丝如此疯狂 , 及时回应此事 , 他写道“给大家添堵了 , 别伤害到别人!”随后工作室转发表示 , “请停止诋毁造谣! ”
突然有些心疼 , 这些粉丝真的为他好吗?就不怕“招黑”吗?
毕竟从偶像角度而言 , 自然也希望底下粉丝能够量力而行 , 不希望盲目觉得自己可以为爱豆做很多事 , 也希望通过自己 , 能够激励粉丝们为梦想努力 , 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
追星何时变的如此疯狂?
70后 , 80后的童年已经开始慢慢脱离饥寒 , 但物质和精神财富始终不算宽裕 , 绝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或被上代影响:
勤俭节约 , 除了生活必需品 , 其他的一切消费都要断了念头 。 久而久之 , 那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多数没有太大的消费欲望的确是发自内心 。
纵眼望去 , 如今疯狂追星的热枕粉主力军追的多为娱乐圈的流量明星 , 且年龄多在十几、二十岁相当 。
正值青春年少 , 能找到喜欢的事情本是不易 , 但为了追星甘愿成为月光族 , 宁愿自己生活落魄不堪的作风 , 实在让人无法直视 。
购买偶像所有代言产品熬夜打榜 , 在粉丝群攀比送偶像礼物的品牌 , 在偶像工作室没日没夜的蹲守 , 只为见一面 , 甚至不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追星何时变得如此疯狂?
明星和粉丝是什么关系?
有些人一听到“粉丝”两字 , 就会刻板的带上负面标签“不理智”“脑残”“幼稚”等 。
是的 , 我们总能看到粉丝人群中的这个群体 , 但不得不承认 , 依然有理智的追星粉 。
但“粉丝”到底在社会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其实 ,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粉丝就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 。
而这个群体达到一定人数时 , 就代表了“追星”是社会上一个群体的社会行为和群体意识 。 “追星意识”的建立后 , 便会驱动粉丝为偶像甘愿消费的行为 。 而这种“消费”的心理在粉丝群中却参差不齐 。
追星到底是什么心理?
“粉丝”的本质是“消费者” , 为何我们会迷恋上明星呢?明明他们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 , 也根本不知我们到底是谁 , 为何我们还如如此疯狂 , 如此爱慕呢?
事实上 , 心理研究者就针对这件事 , 从而研究出一种心理----Parasocial Relationships(拟社会关系) , 简称PSR 。 若你非常了解一个人 , 甚至迷恋或爱上了TA , 但TA却对你一无所知 , 那么很显然你身处一段“拟社会关系”里 。

这种单向的关系 , 最为常见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
有人追颜值 , 有人追歌声 , 有人追励志 , 有人追演技……
总之 , 追求不同 , 但都不外乎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寄托 。
值得大家深思的是:“粉丝”的消费群体和社会上一般消费群体在心理上却有很大不同 。
一般消费者只是单方面的消费体验 , 例如我购买一台电脑 , 我对电脑的体验好就是好 , 不好就是不好 , 这种好坏的体验进而影响我对厂家的评价 。
而粉丝对明星的消费建立在由“里到外”和由“外到里”的双重关系 。
例如 , 粉丝花钱体验的不仅是偶像的作品、人设 , 更多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偶像)给一群活生生的人(粉丝们)带来了单方面情感投入 。
也就是说 , 明星对粉丝可能更多的就是“商业化” , 说的客气点就是单纯的“感谢” 。
感谢你喜欢我 , 感谢你花钱购买我的作品等 , 除此之外 , 貌似没有其他 。
但对粉丝而言 , 粉丝对偶像会产生神圣的崇拜 , 幻想化、理想化 , 甚至演变成“私有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