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窗」大屏旗舰华为智慧屏X65搭载自研芯片,堪称画质王者
从显像技术诞生以来 , 人们对于画质的追求从未停止 。 从最初的显像管技术 , 到各种屏幕频繁使用的液晶技术 , 画面的清晰度、色彩还原度都在不断提升 。 如果你计划选购一台高端大屏 , 那么OLED和QLED两个名词对你来说一定不陌生 。 别看从缩写上OLED和QLED只有一个字母只差 , 但是它们之间却从原理出就完全不同 。 到底哪一种显示技术更先进 , 更值得入手呢?在这里 , 小编先给出答案:OLED更好!而在目前的市场中 , 如需选购高端OLED大屏产品 , 最值得入手的莫过于华为智慧屏X65!4月26日 , 华为智慧屏X65正式发售 , 首销期间更有惊喜福利 , 有购机需求的朋友不妨趁此大好时机迅速下单 。 下面小编就详细解读OLED到底比QLED好在哪里 , 华为智慧屏X65又有哪些令人惊喜的亮点呢?
【「科技之窗」大屏旗舰华为智慧屏X65搭载自研芯片,堪称画质王者】
文章图片
QLEDQLED其实是一种新类型的LED技术 , 使用量子点技术来提高关键图像显示效果的性能 。 和LED技术一样 , QLED不能自发光 , 需要背光来提供光源 。 因此 , 当屏幕打开时 , LED背光照射在膜片上 , 从而将光线细化到理想的色温 。 然而 , 由于QLED不是发光的 , 照亮屏幕的LED背光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 这意味着它们难以提供像OLED那么纯粹的黑色 。 OLEDOLED代表有机发光二极管 。 OLED大屏由数百万个OLED组成 , 这些OLED作为单独的像素形成 , 每个像素在通电时单独点亮 , 因此称为自发光显示器 。 出于这个原因 , 当一个单独的OLED像素没有被供电时 , 它会被关闭 , 此时看起来完全是黑色的 , 就像电视机被关掉一样 , 因此能够显示更加纯粹的黑色 。 我们接着黑色显示、色彩呈现、可视角度、能耗等方面将它们进行对比:黑色显示水平:显示黑色的能力可以说是实现优质图像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更纯粹的黑色能够得到更高的对比度和更丰富的色彩 , 在显示更纯粹的黑色方面 , OLED是无可争议的冠军 。 OLED大屏如果一个像素没有通电 , 它就不会产生任何光线 , 因此会显示完全的黑色 。 而QLED大屏在量子点填充层后面使用LED背光 , 以提供更高的亮度和更广的色谱 , 使用软件来调暗不需要打开的像素 。 这会触发一种叫做“漏光”的问题 , 也就是说光线会溢出到应该显示黑色的部分 , 这是人眼可以分辨出来的 ,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影体验 。 .色彩呈现:OLED色彩对比度、饱和度高 , 颜色生动鲜明 , 拥有更自然的画面和临场感 。 视角:OLED再次成为赢家 。 QLED屏幕的最佳视角是正中间 , 无论是颜色、对比度还是图像质量都会随着视角的变大而逐渐降低 。 虽然不同产品之间的严重程度不同 , 但都是可以被用户感知到的 。 而OLED屏幕自发光的特性 , 不会产生光线的歪曲 , 所以无论什么角度观看 , 色彩都不会出现较大偏差 , 更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 能耗:OLED面板非常薄 , 并且无需背光 。 因此 , OLED电视的重量往往比QLED电视更轻 , 另外需要的能耗也更少 , 效率更高 。 轻薄程度:虽然QLED大屏可以做得很薄 , 但OLED大屏可以做得更薄 。 总的来说 , OLED大屏产品能提供更好的可视角度 , 更纯粹的黑色显示 , 更高的对比度 , 同时更轻、更薄 , 能耗更低 , 在夜间也有着更好的显示效果 。
文章图片
那么 , 高端OLED大屏产品应该购买哪一款呢?在以前 , 高端OLED大屏被索尼、三星等品牌所占据 , 但是如今华为智慧屏X65强势入局 , 或将正式改写这一历史 。 最新的旗舰产品华为智慧屏X65 , 不仅采用了新一代的65英寸4KOLED屏幕 , 还通过先进的AI引擎技术从软件层面提升画质 , 实现了比索尼、三星等国际巨头品牌更为出色的画质表现 。
推荐阅读
- 小米科技▲卢伟冰再次发力,全球首发骁龙768G,5G新机将在两天后发布!
- 快科技最贵或达5000元,苹果头戴耳机更多细节曝光:包含两款
- 科技迷7nm版年底流片,要放弃美国代工?国产x86转向三星台积电代工
- 骊微电子科技PD充电器应用方案,PN8161+PN8307H高集成18W
- 快科技小米高管都是外人?雷军透露了一个秘密
- #苹果#iPhone12概念图:刘海缩短6.9寸大屏 感觉苹果不再保守了
- 靓科技解读Thing,a16z、5.15亿美金的数据加密股票基金:找寻下一个Big
- 王伯伯说科技流畅用三年,即将开学的学生党准备好了吗?三款高配低价千元机
- 知叔达科技中芯国际早已料到,成功绕开了光刻机,怒了!荷兰ASML再次失约
- 小熊带你玩科技数据成粤企生产新要素,工业互联网深调研〡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