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闵学历史▲也有一群坚定“大汉”信仰的浪漫主义者,蜀汉灭亡不单单是有谯周

公元263年 , 司马昭的伐蜀大军在钟会、邓艾等人的指挥下分兵合进攻破了成都 , 此时成都的大汉皇宫内在益州派领袖谯周的主导下 , 蜀汉皇帝刘禅于无奈之下向邓艾投降 , 至此蜀汉灭亡 。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 , 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现象:其内部有黄皓干政 , 导致蜀汉的朝政日益紊乱;在国力上由于大将军姜维的连年北伐 , 国内民生凋敝 , 百姓承受了很大的负担;在政治上由于益州派势力的抬头 , 东州派、荆州派人士力量的削弱 , 以至于国内出现了投降的声音 。
在我看来 , 蜀汉能以一州之力硬抗曹魏数十年除地利方面的优势 , 靠的是一群坚定“大汉”信仰的“浪漫主义者” , 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 。 难道诸葛亮不知道“三国鼎立”已成定局?非也 ,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如果真看不出来彼此之间的差距诸葛亮绝对不会传唱千古 。
不过纵使如此 , 他还是坚定了执行“北伐”方针 , 一个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个是以守为攻 , 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 。 纵使他知道蜀汉灭亡是早晚的事 , 他还是“和天争取一线生机” , 最终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经典绝唱 , 这是属于诸葛亮的“浪漫” 。
小闵学历史▲也有一群坚定“大汉”信仰的浪漫主义者,蜀汉灭亡不单单是有谯周
文章图片
同样的 , 在蜀汉灭亡的生死关头 , 有谯周这样认命的“现实主义者”;也有着一群和天搏斗的“浪漫主义者” , 为了心中的信仰“大汉”他们战斗至了最后一刻 , 也谱写了蜀汉灭亡的“悲歌” , 今天我们尝试着盘点一下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蜀汉那些“与天搏斗”的“浪漫主义者” , 感受一下他们的家国情怀:
忠义两父子 , 宁为傅佥死 , 不作蒋舒生
蜀汉的历史上关羽是以忠义而闻名 , 可是有一对父子的忠义之心绝对不亚于关羽 , 那就是傅肜傅佥父子:前者在夷陵之战中力战吴军力竭而亡 , 并发出了“汉臣岂能投降吴狗”的咆哮;后者在蜀汉生死存亡之际尽忠职守 , 在关城以破 , 手下将士全军覆没的情况之下发出了如同其父微弱却又震撼人心的话语:“我生为蜀臣 , 死亦当为蜀鬼” 。 说完这句话继续骑马冲杀 , 最终在筋疲力尽之下 , 拔剑自刎 , 傅佥的行为不但令后人缅怀甚至在当时也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
小闵学历史▲也有一群坚定“大汉”信仰的浪漫主义者,蜀汉灭亡不单单是有谯周
文章图片
《蜀记》载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 , 前在关城 , 身拒官军 , 致死不顾 。 佥父肜 , 复为刘备战亡 。 天下之善一也 , 岂由彼此以为异?
公元263年 , 魏晋三路伐蜀 , 而作为汉中乃至蜀汉门户的阳安关则首当其冲的成为魏晋的主要攻击对象 。 此前汉中的战略方针一贯执行的是魏延和王平的“拒敌门外” , 这种防守方针可以牢牢的将敌人拦在国门外可却不利于追击 , 故而此前不久姜维改变了这种防御方针 , 改为“敛兵聚谷” 。
这种防御方针虽然都是一面倒的数落姜维 , 可历史不能这么不客观 , 综合来说有利有弊 。 然而对当时的阳安关来说形势极为不利:
首先本该是大后方的阳安关则成为了抗击魏晋的第一道防线 , 一旦失守那么整个汉中乃至益州都将门户大开;
其次兵力差距过大 , 且乐、汉二城同样处于魏晋攻击之中导致援军无法到达 , 而姜维的援军也一时半会无法到达;
其三内部将帅不和 , 蒋舒和傅佥在关城防御上起了争执 , 傅佥主张守 , 蒋舒则主张出城攻击 。
其实姜维的“敛兵聚谷”在当时还是有可行性的 , 他错就错在用错了一个人:蒋舒 , 而这就导致了傅佥的战死、蜀汉的灭亡 , 可正是在这生死关头更绽放出傅佥的光芒:作为战士 , 他奋战至最后一刻 , 在手下将士尽数战死的情况之下依然奋勇杀敌;作为将军 , 他尽忠职守 , 他无力指挥蒋舒 , 可是在防守空虚的情况下依然尽忠职守;作为臣子 , 他的光芒更是耀眼 , 就凭自刎前的那一句呐喊就足以赢得对手和后人的尊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