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冠重症清零后,ICU里的“战争”还在继续( 二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三个多月时间里 , 这样的工作强度对隔离病区危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天4班倒 , 每组四至五名医生 , 单次进舱六小时 , 覆盖全天24小时 。 对他们来说 , 病区“清零”才真正意味着休息 。
“希望他们能挺过来 。 ”疫情期间 , 在武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严娟娟每天都会透过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的玻璃窗 , 看看隔离病区内的患者 。
在她看来 , 最让她揪心的是来自患者家属的问询 。 “能否活下来或能否康复出院都不好说 。 ”严娟娟告诉澎湃新闻 , 进入危重症患者救治病区本身意味着是进入最后的“生死关” , 确有一部分患者最终会走向不好的结局 , 但医护人员从未放弃 。
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 , 从1月底收治危重症患者开始 , 严娟娟每天往返于医院住宿区和病区之间 , 累计收治50余名危重症患者 , 该院整体病亡率处于低位水平 。
“被送进来的患者 , 往往合并多种器官衰竭 , 不光有肺部问题 , 肝功能和肾功能等都有问题 。 ”冉晓说 。
一些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 , 受到的打击更大 。 冉晓至今记得 , 一个月前没能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病人 。 那是一位七十多岁、爱侍弄花草的婆婆 , 自身患有严重高血压和糖尿病 , 因新冠肺炎被送进重症病房后病情反复 , 插管一周后再也没能醒来 。
文章图片
4月17日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CCU内的危重症患者崔康(化名) , 医护团队在查看其病情 。
重要生命指征监测以小时计
躺在重症监护室内的绝大多数患者都不能说话 , 和医护人员的交流仅凭一双眼睛 。
40多岁的李刚于2月初住进同济中法的危重症病房 , 起初他的意识清醒 , 冉晓透过眼罩和面屏 , 用眼神和他保持交流 。 2月中旬 , 李刚病情加重 , 用上了呼吸机和ECMO , 肺部症状好转后 , 他才再度醒来 。 当时李刚的嘴里还插着管 , 不能说话 , 刚醒来时发现身上很多设备 , 眼神里充满惊恐 。
见此情景 , 冉晓便用眼神和李刚交流 , 并向他竖起拇指 , 比划点赞的手势 。 “给一些坚定的眼神 , 告诉他不要担心 , 也是传递我们一定会救你的 , 你一定会好的信息 。 ”冉晓说 。
几天之后 , 李刚的眼睛变得明亮 , 神情也坦然了 。 在3月中旬 , 李刚终于脱下了机器 , 自由呼吸后的他跟冉晓说的第一句就是:“最危重时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医生的眼睛 , 我看到你们眼神里的信心 。 ”
在武大人民医院重症病房 , 有着和李刚相似经历的患者还有很多 。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 , 长期卧床也给病人的心理状态造成不良影响 。 医护人员会在每天查房时细心观察 , 及时给予鼓励 , 同时用留在病房里的备用手机给患者家属打电话 , 让不能说话的重症患者看一看亲人发来的照片 , 缓解焦虑的情绪 。
和疫情初期的重症患者相比 , 对李刚等重症患者的救治已更加完善 。
中央指导组进驻武汉以后 , 于1月27日将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中南医院、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协和医院西院区等一批医院确定为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 。
据《长江日报》报道 , 此后的两周内 , 意外常常发生 。 正是在经历了几位患者的去世之后 , 负责接管同济光谷院区ICU病区的华山医疗队提出了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和提前治疗的思路 。
在华山医疗队第四纵队领队李圣青教授看来 , 精准预判是“治疗关口前移”的前提 。 在同济光谷院区的病例讨论会上 , 支援医疗队的专家强调 ,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 医护人员要比对待普通患者更细心 , 在病情恶化之前就留意到某些指标的变化 。
推荐阅读
- 极度调查 | 我们需要多少新冠疫苗?
- 新冠入境日照的3名船员是怎么确诊新冠肺炎的?青岛海关通报细节
- 中美科学家即将发布最新论文,推进新冠病毒宿主研究
- 武汉李兰娟:4组数据充分说明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也是安全的
- 沙特沙特新增186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累计89011例
- 武汉生活综合消息:隐瞒病情回国的黎某被批捕 武汉全市核酸检测未发现确诊病例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长期被忽视的不平等
- 推荐继武汉后,牡丹江也要开展全民核酸检测,要推广至全国吗?
- 沙特新增186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累计89011例
- 传染病专家称武汉无症状感染者在全人群占比极低 未发现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