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侧耳倾听」巡抚皆授都御史:地方统治疮痍,明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文:文史侧耳倾听
古代中央疏于对地方的了解 , 试图通过寻找桥梁 , 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 。 朝廷派遣官员前往地方任职 , 官员定将上报地方发展情况 , 但难免会出现有失偏颇的现象 , 为此 明代就提出实行巡抚制度来增强与地方的联系 。
巡抚作为直属于中央的特遣官员 ,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派遣性质的地方官 , 朝廷对各个地区进行划分 , 分派多名巡抚进行一点过范围的管理 。 这里所说的管理并不是直接接触地方事务的管理 , 而是对综合性地方政务的审查 , 便于统治者更好了解地方政务实情 , 也为之后清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建设埋下了重大的伏笔 。 明朝行政机构权力分散 ,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 统治者意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 巡抚制度应运而生
最初明朝在地方治理上还没有明确将巡抚制度纳入到政治体系中 , 只是偶尔派遣文官去到地方进行审查 , 在重大案件上对地方官员进行协助 。 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 , 主要是通过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制衡来进行 , 三司相互制约之外 , 还单独成立南隶属和北隶属 , 共同维持地方政治生态的平衡 。
伴随统治者对于地方控制的加紧 , 改变以往有事才派遣官员的状态 , 频繁性派遣重臣去前往各地 , 这些官员也从原先的审查完即返朝 , 到后来在地方停留就任一段时间 , 深入了解地方事务 。

「文史侧耳倾听」巡抚皆授都御史:地方统治疮痍,明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本文插图

历史上浙江在宣德年间地方环境混乱 , 地方上奏希望中央派遣官员帮助处理政事 , 巡抚制度开始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 “至宣德二年 , 干还 , 言有司多不得人 , 土豪肆虐 , 良民苦之 , 乞命朝廷往来巡抚” 。
后来巡抚制度逐渐从江浙地区首推走上全国普及 , 朝廷实行巡抚制度的目的显而易见 , 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 , 先前的的地方管理由行中书省为主导的省一级政权来完成 , 地方设置行省处理事务 , 但出现权力分散等诸多问题 。
布政司、都指挥司、提刑按察使司成立之后 , 愈发使得行中书省的弊端暴露出来 , 前朝藩镇割据的隐忧加上当时明朝地方时有发生的农民起义 , 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都使得统治者意识到重整地方管理的必要性 , 派遣巡抚赶赴地方 ,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的矛盾:“近以四方多事 , 又遣都御史以巡抚之 。 皆因时制宜 , 经国安民制大略也” 。
很长一段时间内 , 明朝的军备也一度陷入废弛的状态 , 巡抚整顿地方军备 , 对于军队涣散缺乏士气的现象进行逐个追查 , 对于办事不力的军事将领予以降级的处罚 , 积极提拔优秀的新生将领 。

「文史侧耳倾听」巡抚皆授都御史:地方统治疮痍,明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本文插图

因此可以看出巡抚在行政体系中充当的监督职能 , 从行政部门到地方军队 , 甚至是官员个人 , 都是巡抚能够监督审查的范围 。 巡抚成为中央与地方交流的媒介 , 成为整顿吏治 , 避免腐败的一大利器 。 统治者在意识到巡抚的重要性时 , 也将巡抚从短驻的派遣官员定性为常驻的中央派遣官 。 巡抚逐渐在多省普及 , 身兼审查军政、民政之职 , 与三司等机构形成互相制约 , 为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根据《明臣奏义》的描述中可以明朝巡抚制度的逐渐推行:“吏部推各处巡抚 , 腹里则会户部 , 边防则会兵部 , 审酌已定 , 而后请上亲择” 。
巡抚之下也有具体的分类 , 常有户部巡抚和兵部巡抚之分 , 主要界定的标准在于由哪个部门推选而出 , 形成专管与民政和军政的两类巡抚 , 不过由于有时这两类事务的鉴定范围复杂 , 因此在后期分类渐渐不再那么突出 。
巡抚最早只是选用文官担任 , 后期慢慢开始接触边镇军事事务 , 充当军事协调职能 , 虽然还未参与到军事事务的直接决策之中 , 但是会针对边镇问题 , 以及军粮的调动 , 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及对策 。 统治者为使巡抚参与军事事务更具合法性 , 向其授予“提督军务”的头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