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举,我来啦!

今天是大唐长安二年正月十六 , 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 , 看着长安大街的人来人往 , 第一次感觉我也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国家系统的人 。 在此之前我已经准备好久了 , 每天几乎都会去训练自己 , 像马术、射箭、刀枪等等体能武艺 。 我从小就开始习武 , 一开始家里人不想让我习武 , 认为还是应该读书好 , 读书去考试考取功名做官 。 我曾经也尝试着去读书 , 虽然学得了一点东西 , 但是远远不如在武艺上兴趣和天赋大 。 家里人看着我的样子 , 也就不逼我了 , 原本我想的是学艺有成之后就去参军 , 保家卫国同样也能成为官员 。 但是没有想到国家实行了一项政策 , 使得我不需要去参军从底层干起就能当官了 。
说了这么久你们应该猜到为什么我这么高兴了吧?对啦 , 今年陛下(武则天)宣布在全国开展''武举'' , 像我这种练武的并没有太多文化不能去参加文科考试的 , 也可以通过考试做官 。 最近几天像我这样的人陆陆续续来到长安城 , 都是为了参加明天的武举考试 , 这可是全国的第一次 。 不过相信你们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武举吧 , 我也是刚知晓不久 , 今天天色尚早 , 我给你们说说我们大唐的武举吧 , 这可是我们大唐的原创哦!
一、唐朝的武举
我们大唐其实最早也是没有''武举''这一说的 , 但是在太宗贞观年间的时候太宗就有这么一个规定:''白屋之内 , 闾阎之人 , 但有文武才能 , 灼热可取'' , 太宗爷的意思就是天下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被国家录取成为官员 , 所以在当时就已经有好多武艺精湛的人进入国家体系了 。 后来高宗显庆末年下令各州府长官要举荐勇武之人 , 举荐他们进入军营 。 而到了我们长安二年 , 陛下就正式确定了''武举'' , 这时候的武举只是单纯的考察体能武艺 , 没有别的科目 。
大唐武举,我来啦!
文章图片
后来听说在唐德宗贞元十四年的时候 , 有个叫田敦的大臣说武举考生带着兵器出入皇城会对皇上造成威胁就劝说皇帝废止了武举 , 这就太没有道理 , 我们都是为了做官报效国家才来的 。 你不能因为那么一个两个的坏人而否定了全部啊 , 不过好在后来给恢复了 。 我们大唐的武举主要就是考察体能 , 力气必须得大 , 不然考试中有一门是要背着两三百斤重的大石头走路 。 虽然我对于武举很兴奋 , 但是武举选拔成功之后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直接做将官了 , 当时的规定是在''文举''考试中:''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 而我们武举通过后是担任下层军官 , 类似于你们理解的班长、排长这种 。 但是这样已经很好了 , 毕竟是为我们这种习武之人提供了一个做官的机会 , 至于高级将领我可以凭本事在军营中升迁啊 , 有这个基础了我也可以通过战功再升官的 ,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的前程 , 一片光明哦!
二、武状元
我敢很确定的说 , 你们一听到武举 , 就会想到武状元 。 科举制度中 , 文举考试的全国第一称做状元 , 所以你们就认为武举考试也一定会有状元 。 其实说实话我在准备考试的时候也问过有关部门 , 当时并没有设置''武状元''这一名词 , 并且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大唐直到结束都没有''武状元'' 。 虽然在天宝年间有位郭子仪 , 一直被后世说成武状元 , 其实那时候并没有''武状元''之称 , 当时的郭子仪是被成为''武举高第'' 。 那武状元到底有没有呢?其实是真的存在的 。 在宋朝的时候 , 宋神宗年间规定武举考生的结果第一等为状元 , 并且在当时产生了第一个''武状元''叫做薛奕 , 薛奕成为武状元后 , 被任命为凤翔府都监 , 后来由于表现良好多次升官 , 最后跟着大将高永能同西夏作战 , 战死沙场 。 令人感慨啊 。 虽然我还没有参加武举 , 但是听到武举出身的人最终死在了战场上还是忍不住的叹息 。
大唐武举,我来啦!
文章图片
宋朝时期的武举不仅是增加了武状元这一称呼 , 并且还首次将武举纳入科举制度 , 和文举放在等同的地位 。 相比我们大唐来说 , 宋朝的武举考生就比较惨了 , 不仅考察体能武艺 , 并且更加重视文化课像军事理论 。 当时规定:''以策略定去留 , 以弓马定高下 , 其间以策略武艺俱优者为优等 , 策优艺平者为次优 , 艺优策平者为次等 , 策艺俱平者为末等 。 ''所以当时的武举考生真的很惨 , 武艺就算是很高 , 但是你不识字没有文化 , 压根连继续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 所以我决定参加完考试要好好的学习读书 , 提升自己 。 还有一个问题 , 就是当时北宋重文轻武 , 即使武举和文举的地位等同 , 但是通过武举的考生也不会得到重用的 , 还不如我们大唐 , 好歹是投放进兵营为底层将领 。 北宋直接就是把武举人安排去捉贼安保、巡城打锣 , 要么就去达官贵族家里去做教头 , 反正都是一个闲散职业 , 不会是国家体制内的 。
大唐武举,我来啦!
文章图片
三、明清武举的发展
武举由我们大唐开创 , 经历了宋朝的发展基本上就完整成型了 , 所以在明清两朝武举的发展到顶峰 。 明朝的军官多是世荫承袭 , 要么就是参军靠着军功上位 , 所以在明朝虽然武举制度很发达 , 但是如果你单纯的靠武举出身就想出人头地是不大现实的 。 很多时候武举只是为习武之人提供了一条进入军营的道路 , 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后来所立的战功一步步地升迁 。 但是很值得一提的是 , 明朝万历末年有一次可以壮大武举的提议 , 就是提出武举要增设地雷 , 火药 , 战车这些科目以及天文地理、兵法战略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 。 如果这个提议实现的话 , 我相信我们武举人一定能为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 只可惜并没有付诸实践 。
大唐武举,我来啦!
文章图片
清代的武举分为四个层次 , 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 具体的要求和称号和文举的大体相似 。 但是随着参加武举的考生文化水平越来越低 , 如果再按照之前的标准来考 , 那么还没见到皇帝进行殿试几乎就全被筛下去了 。 所以嘉庆年间干脆就在武举文化课考试上规定只要能够默写出来《武经七书》中的一百多字就算是文化科目过关 。 这样一来虽然提高了通过率 , 确实为清朝政府选拔了大量的武举人 , 但是和明朝类似 , 清朝也规定军职任用和升迁按照行伍、军功和武举来排序 。 所以大量的武举人没有得到官位 , 只能回乡做了乡绅 , 这些人文化不高 , 但是武力强啊 , 大多数就成为了地方豪强、鱼肉乡里的人物 , 这也是为什么你们现在很多人对我们武举出身的人意见很不友好的重要原因 。
四、历史上有名的武举人
向你们介绍了这么多武举的发展历程 , 想必你们肯定很想知道从大唐创立武举到清末光绪废除 , 一千多年间到底武举出身的有哪些名人 。 现在时间还早 , 我就给你们介绍几位武举出身的名人 。 首先一位就是我们大唐的功臣郭子仪 , 郭子仪上面我们也提到过 , 虽然不是武状元 , 但却是武状元的身份 。 他是我们大唐玄宗初期的一个武举人 , 武举高第后由于军功显著多次升迁 , 更重要的是后来安史之乱的时候率军勤王平叛 , 辗转作战 , 立下了赫赫战功 , 如果没有郭子仪可能大唐江山在那时候就断送了 。 并且郭子仪这个人很有情商 , 深谙为官做人之道 , 所以一生无忧 , 生荣死哀 。
大唐武举,我来啦!
文章图片
【大唐武举,我来啦!】第二位相信你们对他一定很熟悉 , 但是你们不知道的他其实是和我一样的出身 , 都是武举出身 ,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 。 戚继光早年间由于祖辈是朝廷官员 , 所以先是参加了武举 , 后来通过张居正的关系成长发展 , 在南方沿海地区大败倭寇 , 并形成了一套理论 , 成为一代民族英雄 。 看到了吗 , 我们''武举家族''虽然有名的人不多 , 但是却个个英雄 。 其实历史上有名的武举人还有很多 , 像北宋的徐徽言、明朝的熊廷弼、清朝的张文涣、马会伯等等 。
五、武举人的真实出路
虽然我一直在说武举出身即使做不了高官也是可以从基层做起 , 凭借战功表现升迁 , 这话没有错 。 但是我后来做完功课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有些简单了 , 其实历史上真的武举出身 , 无论是武秀才也好还是武举人也罢 , 大多数人的出路并不可观 , 绝大多数是进不了国家系统的 , 并且还不被世人尊重 , 远不如文举出身的尊贵 。 举个很明显的例子 , 明朝有个武举人叫做熊廷弼 , 中了武举后发现周围的人并不是多么看得起武举功名 。 一气之下舍了武举功名 , 又参加了文举 , 获得文举功名后这次得到人们的认可 。 不仅如此 , 在清朝的时候 , 很多武举出身的人盘踞在乡里 , 凭借着功名在身、蛮横武力 , 霸占乡里鱼肉百姓 , 称得上为恶一方 。
大唐武举,我来啦!
文章图片
当然了这并不是意味着武举出身就一文不名 , 绝大多数的武举出身他们一方面走向了军营要么做底层军官 , 要么就充当士卒;另一方面作为闲散职业 , 比如教头、安保、镖师等等 。 虽然说起这些很令人失望 , 但是我绝对不会失望 , 因为我清晰的知道如果自己没有能力 , 空有蛮力 , 就算给你一个大官也做不好 , 带军打仗也绝对不会胜利 。 所以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 通过武举之后进入军营 , 不断地提升自己 , 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将 。
好啦 , 我不和你们多说了 , 现在天色不早了 , 该回去好好休息了 。 并且明天的考试十分消耗体力 , 即使我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 , 咱也得加油努力呀 。 既然这样 , 你们就给我加油吧 , 希望下次见到你们的时候我已经成为大唐一名优秀的将领了 , 再见啦!
参考文献:
《唐六典》
《宋会要辑稿选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