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泾■藏在轨交五号线“萧塘站”里的秘密|上海两千年人物考⑤华亭卫氏( 四 )


所以杨婧感叹:“华亭卫氏家族著述之风 , 至元末仍有余绪 。”
而在之前 , 华亭卫氏 , “八代之间 , 有著述可考者达九人 , 著书十五种 。”“可以说 , 华亭卫氏作为望族引领了当地的文化 , 为上海地方著述经历了唐五代的衰落后逐渐回升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
这其中 , 卫泾、卫湜 , 尤为突出 。
卫泾著有《后乐集》 。卫湜历时二十余年 , 编撰了卷轶浩繁的一百六十卷《礼记集说》 , 广泛而审慎地采集史上一百四十四家解《礼》之说 , 及其他涉及者 , “搜检编次之功甚伟” , 被赞“礼家之渊海” 。
这部书现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有意思的是 , 因采集为主 , 卫湜自述宗旨:“他人著书 , 惟恐不出于己 。予之此编 , 惟恐不出于人 。”不禁让人想起上图老馆长顾廷龙那句名言:“窃谓人不能自有所表现 , 或能助成人之盛举 , 也可谓不负其平生 。”这是“编舟人”的共同之光 。
卫泾■藏在轨交五号线“萧塘站”里的秘密|上海两千年人物考⑤华亭卫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卫宗武《秋声集》内页 。郭泉真 翻拍
【五】
朱熹之说曾被打击为“伪学” 。卫泾认同朱熹的理念 , 与之交好“友善” , 并在他逝世后 , 取其遗著 , 刊刻传世 。此举被认为“对朱子的理学传播意义深远” 。
宋亡后 , 卫泾裔孙卫富益建白社书院讲学 , 规定:“凡缙绅仕元者 , 不许听讲 。”江南士子从学者不绝 。
学问、气节 , 在华亭卫氏不绝 , 在江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亦不绝 。
卫泾曾自考先祖:“上世齐人 , 唐末避乱徙钱塘 , 又自钱塘徙华亭 , 故今为华亭人 。”就此 , 华亭卫氏从何而来有了一份依据 。
其中那句“唐末避乱” , 值得注意 。
这被认为是中国史第二次 , 因动乱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 。前一次是西晋末年 , 也即陆机陆云逝世不久的“衣冠南渡”建东晋 。后一次是北宋末年 , 宋高宗渡江到临安建南宋 , 也称“衣冠南渡” 。
而唐末这一次 , 被称“衣冠荡析” 。李白写道:安史之乱后 ,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 。另一位诗人韦庄也在长安亲睹唐末战乱后 , 写下“内府烧为锦绣灰 , 天街踏尽公卿骨” 。
研究者张兴武谈到 , 当时“避地衣冠尽向南”主要有西蜀、闽中、江淮三个方向 , 其中 , 在杨吴、南唐及吴越有国的八十余年间 , 江淮两浙一直相对平静 , 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 于是成为了大量“衣冠”所往——“当是时 , 天下瓜裂……江南称为文物最盛处” 。
宋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出现的众多文化望族 ,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范仲淹所在的“苏州范氏” , 苏洵、苏轼、苏澈所在的“眉州苏氏” , 都是其中之一 。全国还有十几个 。不过张兴武认为 , 宋代“望族”的起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发迹于五代乱世 , 经几代人不懈奋斗而终成 , 苏州范氏即属此列 , 包括吴越钱氏;一种则原来并无富贵根基 , 最初由一人或几人开基创业 , 子孙后代前赴后继 , 通过科举入仕或学术传承等现实渠道维持家声不坠 , “两宋望族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种经历” , 如苏轼所属的眉州苏氏 。
后一类 ,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家族发展史上 , 普通士人第一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 , 实现光显门族的梦想 。
纪晓岚等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卫氏在宋 , 世以文学知名 。”
学者慨叹:“两宋时期的这一变化 , 确实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打破了过去门阀时代‘贵有常尊 , 贱有等威’的宗族等级制度 。”“从本质上说 , 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 , 高门大族发家模式的转变 , 正是中国历史从‘中古’向‘近世’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 。”
从宗族等级到可以凭本事有上升通道 , 这是“划时代”的历史进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