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就业”,别欺负毕业生!( 二 )



比如此次在校学生信息泄漏“被就业”问题 , 若学生本人不知情不举报 ,
在求职或者政审过程中可能因为“隐瞒”工作经历而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诚实”的印象
, 并且一些应届毕业生才能享受的第一份工作的补贴政策可能无缘兑现 , 而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其他负面影响更是难以预料 。

【大学生“被就业”,别欺负毕业生!】人们不禁要问 , 这一事件背后 , 究竟学生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被泄漏出去的?

是否形成利益链条?涉事单位将作何处理?学生的工资记录如何抹掉?

公安机关、税务部门尚未公布调查结果 ,
但显然公众需要了解事实真相 , “被就业”学生需要维护自身权益 , 由一系列事件暴露出的个人信息安全漏洞更需要被重视
, 尤其是在法律层面上 , 落实信息收集方的保密责任已经刻不容缓 , 打击非法使用他人信息的行为也容不得马虎和拖延 。
大学生“被就业”,别欺负毕业生!
文章图片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上来看 , 《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 情节严重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并处罚金 。 但企业拿学生信息假冒员工抵扣工资 , 有时因为偷漏税金额不能达到《刑法》条款所规定的入刑标准 , 因此也难以对其实施严惩 。

因而学生“被就业” , 一方面可能有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的因素 , 有“学校对学生信息管理不严”的影响 , 另一方面也需要更为精准的法律条款对不法行为进行打击 。

学校作为公共部门 , 同时也是保护学生信息安全的重要关卡 ,
需要提升信息保护上的责任意识 , 不断升级信息保护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迫在眉睫 。
大学生“被就业”,别欺负毕业生!
文章图片
毕业生期望薪酬6930元 , 高吗?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 , 这是“想打老师”?从湖北来 , 还不让进小区?纸质书会消失吗?让家长“自愿”捐防疫物资 , 迷之操作


文字

孙小婷
图片:新华社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张永群 张雪瑜
大学生“被就业”,别欺负毕业生!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