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钢琴家》跳动的黑白键,诠释着音乐无界限的人性光辉

战争下的人们 , 活着与自由都是一种奢侈的渴望 , 经历了只为生存而努力的岁月 , 犹太人钢琴师与纳粹德国军官用钢琴谱写战争中人性最后的良知与道德 。200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 以波兰犹太钢琴家弗拉迪斯拉夫?什皮尔曼回忆录《死亡城市》为题材改编的电影《钢琴家》一举夺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大奖 。影片选用浪漫主义时期同是波兰人的著名钢琴家肖邦的音乐作为主要配乐 。“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看似柔软优美但暗含着力量 , 被戏称为“花丛中的大炮” , 蕴藏着深厚爱国情操的作品表现着他对命运的抗争、对生命的呐喊 , 这与《钢琴家》曲折的故事情节奇迹般的吻合 , 使整部影片弥漫着强烈的民族情怀 。身为犹太人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幼年时亲身经历了反犹的屠杀浪潮 , 家人也死于无情的战乱之中 。拍摄同为二战背景的《钢琴师》是他直面惨痛经历、打开心结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贯以华丽的拍摄效果为特色的罗曼?波兰斯基 , 一改以往的风格 , 没有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 , 没有精彩绝伦的特技镜头 , 伴随着钢琴的音乐声 , 在黑白的画面中将这个沉痛却充满希望的故事徐徐道来 。
『』废墟中《钢琴家》跳动的黑白键,诠释着音乐无界限的人性光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钢琴家》
『』废墟中《钢琴家》跳动的黑白键,诠释着音乐无界限的人性光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肖邦《升C小调夜曲》引子那似叹息声的旋律奏出 , 1939年被德国占领前的华沙在眼前展现 。天气晴朗 , 明媚的阳光下 , 繁华的街道上 , 有轨电车稳稳地向前行驶着 , 公园中散步的人们轻松而自在 , 广场中推着婴儿车的妇女温柔而满足 , 川流不息的街头满是为生活忙碌着的人们 ,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舒缓宽广的主旋律优美动听 , 却由于升c小调那晦暗的色彩带着淡淡的忧愁 , 似在预示着即将来临的苦难 。
『』废墟中《钢琴家》跳动的黑白键,诠释着音乐无界限的人性光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什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录制
随着镜头的切换 , 面容清秀的钢琴师什皮尔曼正在波兰电台进行音乐录制 , 他脸上带着从容自然的表情 , 一连串装饰音修饰的音符清晰流畅地从指尖下流淌而出 , 忧伤的情绪逐渐蔓延 , 就在中段那给人以积极情绪的轻快节奏铺展开来时 , 一声爆炸在远处响起 , 他只是淡淡瞥了一眼声音的方向 , 直到一声巨响将房子震动 , 他才本能的停顿一下 , 继续弹奏那活跃的音符 , 直到房子被炸毁 , 气浪将他掀翻 , 他才停止了演奏 。轰炸打断的不仅仅是什皮尔曼乐观向上的旋律 , 也是它象征着的美好未来 , 波兰人们安逸的生活结束了 。
《升C小调夜曲》创作于波兰即将沦陷的1830 年 , 这是肖邦在波兰的最后一年 , 20岁的他满怀希望 , 却对祖国依依不舍 , 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彷徨写下了这首三段式的升c小调乐曲 , 标为“极有表情的慢板” 。对于肖邦来说“浪漫主义 , 除了暴风雨般的感情和戏剧性外 , 还强有力地表现在亲切温馨的抒情中 。”肖邦逝世后 , 鲁德维卡编辑出版了这首作品 , 并标注上“夜曲风格的慢板” , 所以现如今人们才将其归类为夜曲 。
『』废墟中《钢琴家》跳动的黑白键,诠释着音乐无界限的人性光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多萝塔和什皮尔曼
什皮尔曼捂着被房屋的落石砸破的脑袋跌跌撞撞地跑下电台楼梯 , 与他朋友的妹妹——一位欣赏他演奏而特意来拜访他的女孩多萝塔从此接下了缘分 。
『』废墟中《钢琴家》跳动的黑白键,诠释着音乐无界限的人性光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