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是一个伪概念

伪概念 , 即外延为零的概念 。所谓形象思维 , 是一个来自苏联软实力输出的文学术语 , 它认为可在艺术性思维中以感官形象替代概念、判断和推理 , 并主张这种替代 。 50年代以降 , 这个术语几乎成了中国所有中文系毕业论文的保留节目 , 令人鸡皮丛生 。 本帖尝试以谓词演算证伪形象思维的存在性 , 也即证明这个反逻辑的概念外延为零 。设x为定义的严谨度 , y为判断的严谨度 , z为推理的严谨度 , 则思维T的效度V(T)可以用下式计算:​​ V(T)=(ax+by+cz)/3​式中 , x,y,z∈[0,1];a , b , c分别为x , y , z的权重 , a,b,c∈[0,1];0≤V(T)≤1.根据上式 , 任何一个绝对排除定义、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效度都为零 。 作为文学术语 , 形象思维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算法价值 。 下述定理表征 , 满足定义2的形象思维的外延是一个空白 。​定理. 设E(Б)为形象思维Б的外延 , 且其效度V(Б)>0 , 则​|E(Б)|=0即人脑和电脑都不存在一种既满足定义2又具有非零效度的算法 。证明:设E(T)为思维外延 , 则​|E(Б)|≥1​⇒∃ε:[ε∈E(Б)∧ε∉E(T)]但V(Б)>0⇒∃ε:ε∈E(T)⇒E(Б)=0证毕.真正意义上的思维都具有反形象性 , 因为思维仅指定义、判断和推理 。 如果以形象作为充要条件 , 那么人脑和电脑都将囿于表象而无法进行有效思维 。 思维的有效性 , 取决于定义、判断和推理的严谨度 。 事实上 , 但凡久经考验的文学名著都是尽量遵循形式逻辑的结果 , 而非排斥逻辑的结果 。 从《十日谈》到《武汉日记》 , 再到猫友未来的旷世之作 , 任何文学形象的构建都离不开形式逻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