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七里@《清平乐》范仲淹,站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孤臣( 二 )
本文插图
范仲淹(982-1052) , 字希文 , 祖籍邠(bīn)州人 , 后徙苏州吴县 , 遂为吴县人 , 两岁丧父 , 母改嫁朱翰文 , 从其姓改名为说 , 朱说之名一直用到二十四岁 。 关于其养父历史记载不多 , 但就范仲淹少年便有“不做良相便为良医”的志气来看 , 他品格、道德、学问等等皆受其养父影响巨大 , 在其年少时便有非常励志的“划粥断齑”苦读史 , 甚至还衍生连带出一段佳话“窑金赠寺” , 可见青少年范仲淹的人生价值取向已经颇具贤者之风了 。 欧阳修曾赞其曰:“公少有大节 , 其于富贵、贫贱、惠誉、欢戚 , 不一动其心 , 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 ”就可证明其贤于少时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 , 登蔡齐榜 , 中乙科第九十七名 , 然后始复本姓 , 迎母归养 , 从此肩负两门亲情 , 胸怀一颗雄心 , 登上了历史大舞台 。
三、庆历新政 , 范仲淹一个人的战斗 。
庆历三年(1043年) , 宋仁宗在福宁殿接见了一位回朝的大臣 , 他就是被后世推为官吏楷模的范仲淹 。 仁宗皇帝知道此人无私无畏 , 敢于直谏 , 只知国家利益而不问其他 , 又是文武全才 , 是以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道 , 而召见范仲淹之前 , 大宋王朝刚刚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 。
本文插图
宝元元年(1038年) , 西夏人首领李元昊称帝 , 宋夏两国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 。 宋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中 , 消灭宋军数万人 , 直接将战线推至长安附近 , 最后在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人的抵御下 , 在陕西建立起比较坚固的防线 , 抑制住了西夏人的扩张 。 与此同时辽国也趁火打劫 , 要求增加岁币 , 不得已的情况下 , 仁宗朝与西夏达成协议 , 宋每年输送给西夏银七万两千两 , 绢十五万三千匹 , 茶三万斤 。 又与辽国达成协议 , 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追加银十万两 , 绢二十万匹 。
在这次的危机中 , 仁宗皇帝深感自己内部问题更为严重 , 尤其是继承了从唐代到五代形成的庞大官僚阶层 , 又加上太祖皇帝为了赎买权力 , 为官员们创造的过量福利 , 使得国家财政一直运转不良 , “三冗”问题突出 , 民间经济也深受影响 。 面对这种情况 , 仁宗皇帝迫于无奈 , 亦想变革图存 。
庆历三年八月 , 范仲淹对仁宗皇帝的询问作出了书面答复 , 这就是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 , 这十事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 这十项改革主要针对当时的四种情况:冗兵、冗官、冗费、行政效率低下 。 仁宗皇帝看后颇合自己心意 , 于是令范仲淹主持此次的改革 。
本文插图
范仲淹是一个务实的人 , 他没有提过于宏大的目标 , 不像后来王安石一样想一次性变革朝廷体制 , 他只是想在制度的框架下 , 将原有制度紊乱的地方重新作出调整 , 可以说这次改革是一次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结合 , 对政府工作作出的改良 。
范仲淹的改革含有几条原则:
1. 第一、政府的税收要依法定制 , 政府财政应量入为出 , 而非量出为入 , 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推动经济发展而非加强税收 。
2. 第二、政府推动经济的同时 , 不应过分参与干扰经济活动 , 国家也不应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来获利 , 政府的财政问题还需依靠税收来解决 。
3. 第三、政府面临的问题不是财政收入不足 , 而是政府规模膨胀 , 负担过重 , 要想正常发展 , 需要政府自身减负 。
从以上所含原则来看 , “庆历新政”的核心不是加强政府权力和民间经济运行 , 而是仅仅针对政府自身进行的改革 。 纵观历史 , 绝大部分改革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 只有极少数的改革为了缩小政府规模而改革 ,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属于后者 , 如果推行成功 , 北宋政府必然会统治得更为长久 , 如果失败 , 那将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既然无法限制政府规模 , 那么只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 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便是于此而来 。
推荐阅读
- 左边云墨|命运多舛 壮志未酬 辛弃疾 「宋词」《清平乐·村居》
- 清平乐备受宠爱的公主却郁郁而终,什么酿成《清平乐》中徽柔的悲剧?
- 凉州七里|英国历史上唯一大规模农民起义,“瓦特泰勒起义”如何功败垂成?
- 齐民要术《清平乐》里那些历史的彩蛋
- 酒泉公安七里镇交警 下雨天气如何安全行车
- 对于以上日播量靠前的五部电视剧,在锦衣之下后,清平乐播量
- 风筝《清平乐》的纸鸢 宋室风筝的千年传承
- ■青海省委网信办考察七里河区网络扶贫工作
- 叶读君神童宰相晏殊,并不出名的“浣溪沙”为何独被《清平乐》选中?
- []非遗武威:石碑滚灯在武威凉州网络文化旅游节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