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七里@《清平乐》范仲淹,站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孤臣


在仁宗朝所有大臣中 , 范仲淹是一个异类 。 之所以说他是异类 , 并不是对他人格的一种否定 , 而是说他在北宋思潮分裂为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之时 , 他却超忽于党派之外 , 既非夏竦等人口中所说的“君子” , 更非欧阳修等人抨击的“小人” , 他仅仅是一个想以一己之力挽救宋朝颓势的“孤臣”罢了 。
一、释义“君子”与“小人” 。
“君子”与“小人”是两个非常古老的概念 , 其来源之悠久已难确考 。

凉州七里@《清平乐》范仲淹,站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孤臣
本文插图

“君子”一词在《诗经》和《论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 甚至与“仁”的次数比肩 , 可见该词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 这样一来在传统儒学中 , “君子”便具有了特殊的内涵和外延 , 虽然实指有品德的高贵人物 , 但在根本上却是承担的极大容量用以构建儒家学说重要理论范畴的作用 。
“小人”在最初本不是贬义 , 也不具备道德意义 , 开始与“细民”、“百姓”等词类似 , 在《论语》中 , 孔子大量采用“小人”一词与“君子”对举 , 如“君子求诸己 , 小人求诸人”等 , 将“小人”泛指成道德情操不健全的人 , 是目光短浅不识大体之人 , 是没有自我主体或为小我所局限之人 。
孔夫子对“君子”与“小人”进行了释义 ,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 , 经他注解的“君子”与“小人”最后会成为政治武器 , 用以吹捧或者打击政敌 。
二、分裂的思潮背后是党争 , 游离于两党之间的范仲淹 。
【凉州七里@《清平乐》范仲淹,站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孤臣】
凉州七里@《清平乐》范仲淹,站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孤臣
本文插图

北宋初期 , 由于重文轻武 , 文臣言事很少有从重处罚的 , 而文人所擅长的又恰恰是摇笔撰文 , 可风闻言事 , 可弹劾大臣 , 又或针砭时弊 , 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看 , 宋朝是历代王朝中最有民主风气的一个朝代 。 但同时这样一来 , 在处理政事和研究学问之时 , 衍生出两个派系 。
第一则是实用主义学派 , 也被称为改革派 。
实用主义学派来源于唐代的实务派 , 其主要特点就是不重视儒教经学 , 当发生政治难题之时 , 都会从实际角度来解决问题 , 往往不会以儒家“以德服人”之类的陈词滥调来处理 , 而是采用更为直接更有行政技术手段的措施来处理 , 所以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 几乎唐代大臣都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政治难题 , 这样的传统就是“实用主义”来作为理论支撑 , 而这种传统也通过王朝的对接传给了宋代的君臣 。
第二则是保守主义学派 , 也被称为保守派 。

凉州七里@《清平乐》范仲淹,站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孤臣
本文插图

保守主义学派则来源于唐代安史之乱后产生的古文运动 。 在唐朝前期 , 实用主义虽然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 但政权问题显然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 如节度使制度就是实用主义学派们提出的一种比较务实的制度 , 但带来的严重后果完全没有预估到 , 带来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于是这个时候学者们反思到 , 这是国家政府极力追求实力而丢掉了信仰 , 这才会引起社会巨大的变乱 , 于是他们发起了一场意识形态方面的革命 , 希望通过汉朝的儒教传统来恢复中国的强盛 。 这一派系的代表就是著名的韩愈、柳宗元 , 到了宋代则被欧阳修等人继承了下来 。
于是这两种思潮导致了上到社会官员 , 下至黎民学子们的分裂 , 保守派在文化上取得了优势 , 而改革派却在政治实务上取得了胜利 , 在学统道义和政治操作上 , 官员们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两个派系 , 从治国理念到治学经验不断争斗 , 保守派们自称为“君子” , 而将改革派们称为“小人” , 这让宋朝文官制度的重大缺陷——党争 , 终于露出了獠牙 。 与此同时 , 千古第一完人范仲淹也游离于两党之间登上大宋政治舞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