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教授:群体免疫,20%人感染就够了
4月23日 , 英国牛津大学研制的一款新冠病毒疫苗开始人体临床试验 , 与此同时英国开始制造约100万剂疫苗 , 希望今年秋天出来的临床试验结果 , 能证明这100万支已开始生产疫苗的安全性 。3月初英国提出争议性的群体免疫理论 , 其理论是敞开城门引入新冠病毒 , 让约60%人口感染病毒后产生抗体 。 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在当时评价 , 英国的这项防疫策略是近乎无情的理性 。群体免疫遭到诸多批评 , 英国政府随后改变策略 , 宣布封城等更积极的应对措施 。 但截止4月22日 , 英国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达12.9万 , 其中约1.7万人死亡 , 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疫情的中心之一 。疫情在全球蔓延 , 全世界更多国家寄希望于疫苗问世 。 群体免疫与疫苗接种是否殊途同归?等待疫苗问世的空窗期是否是变相的群体免疫?疫苗是否一定有效?未来全球的防疫打法该如何规划?BBC中文采访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 , 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证 。BBC中文:疫苗原理是将一部分病毒注射到人体 , 让人体产生抗体;而英国此前推出的备受争议的群体免疫也是让大众感染产生抗体 。 二者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等疫苗?陈铮鸣:疫苗和群体免疫都是产生抗体起到保护作用 。 但是疫苗是可控的 , 群体免疫的不确定因素太大 , 风险很大 。 谁也不会故意去感染而产生抗体 , 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科学概念 。群体免疫在抗疫前期有很多误解 , 群体免疫好像被解读成让百姓都去感染 , 不管公民死活 , 让大家都去感染 。 一是政府沟通不当;二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三是有些媒体炒作 , 吸引眼球 。群体免疫是在理论状态下 , 不做任何防疫的情况下让60%到70%的人感染 , 病毒才会自然消亡 。真正的群体免疫其实不需要达到这一感染比例 。 为什么?事实上疫情发生后不可能常态生活 , 大家都会采取防护措施 。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群的免疫或者感染率可能达到20% , 再加上一些社交距离等措施 , 新冠病毒就得到一个很好的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也不是一概而论 。 因为我们对病毒还需要了解 。 病毒主要影响老年人 , 他们的病死率特别高 , 大部分年轻人其实病死率很低 , 百分之零点几 。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这些高危人群 。其他人可以逐步恢复生活常态 , 万一被感染 , 可能不会带来很严重的健康危害 , 可能很快就可以恢复 。 另外也会产生保护力 , 对整个社会都会有贡献 。在疫苗没有出来之前 , 像德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大概都是这个方式 。 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 不可能永远封城 , 永远社会停摆 。BBC中文:您提到年轻人的病死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 但谁也不想成为这百分之零点几 。陈铮鸣:是这样 , 所以没有人希望主动去感染 。 从群体免疫角度讲 , 存在不确定性 。 假如必须恢复生产和学习的时候 , 你自己就要有所预见 。 学校里儿童、青少年感染力很低 , 他们免疫力很强 。 感染之后大多都能恢复 , 几乎没有死亡 。 即使有死亡 , 也是个别有基础疾病 。 比方说有的有儿童糖尿病等 。所以这部分人可以放心复学 。 另外当然要阻断跟老人的接触 。 所以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一些这样的基础数据(做参考) , 不可能一刀切 。BBC中文:疫苗问世后能否消灭病毒?陈铮鸣:新冠病毒最大的问题是疫苗还在研制 , 最快可能今年下半年出来 。 但(疫苗)还存在不确定性 。第一疫苗会不会有保护作用不知道 , 第二它的安全性也未知 。第三病毒不稳定会变异 。 也许疫苗研制出来了 , 会管一到两年 。 就像流感疫苗一样 , 每年都在换 , 因为它变化很快 。 那么新冠病毒也可能存在同样的情况 。有可能两年后研制出来 , 就没有保护作用 , 或者保护作用很弱 。 那么就还得再研究 。所以现在怎样控制病毒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 但疫苗肯定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防止感染的最重要的手段 。BBC中文:中国已经复工复产 , 好像大众已经接受了边工作边抗疫的“常态” 。 疫苗最快要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才能研制成功 。 现在到疫苗研发成功的空窗期 , 是否客观上在走向变相的群体免疫?陈铮鸣:(无奈叹气)这是不得已为之 。 因为任何的抗疫必须顾两头 , 就像一个天平一样 , 一方面要保护健康 , 一方面要保护生产 。 整个经济民生停摆之后 , 短期内问题不大 , 时间一长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次生危害 。 可能带来的对民生、对健康的影响 , 可能会超出新冠病毒带来的危害 。 这是每个国家面临的(问题) , 它(封城)不可能长期执行下去 。 肯定要解禁 , 我们要学会“与病共舞” 。“与病共舞”并不是鼓励大家主动去感染病毒 , 但会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 所以从国家角度讲 , 不可能彻底解封 。 中国现在开始尝试全面解封 , 但是其实很难做到 , 大家都提心吊胆 。 很多的公共场合、集会和球赛这样人口密集和封闭的环境 , 大家其实还是很谨慎 。 或者还没有完全恢复 。欧美国家肯定也是这样 , 基本的生产线恢复 , 有些东西可能不一定恢复 。 哪怕恢复后 , 个人的风险评估也不一样 , 比如胆子小的 , 或者谨慎的 , 可能会戴口罩 , 或者有的选择不出门等等 。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和病毒传播的概率 。BBC中文:有媒体将本次新冠疫苗的研发比喻成一场竞赛 , 您如何看?陈铮鸣:放在大框架下讲 , 这是跟病毒的竞赛 , 而不是国家之间的竞赛 。 从小的层面来看 , 公司研发成功了 , 会带来利益 , 这个也合理 , 因为它在前期也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成本 。大家现在对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 。 在(中国)国内大家也认识到病毒不可能被彻底消灭 。 虽然中国这两个月抗疫做得非常成功 , 基本上很多地方清零 。 但现在死灰复燃可能出现第二波第三波 。病毒(暂时)是消灭不了的 , 这是科学界现在的一个普遍共识 。 因为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 , 已经全球扩散 , 而且它有很多隐形的传播 , 防不胜防 , 而且传染性很强 。 英国就是个例子:2月份的时候才几十例(确诊病例) , 现在到了四月份快20万(确诊病例) 。 而且可能真正的数字我们无法估算 , 可能是它的好几倍 , 甚至十倍都有可能 。所以这个病毒很难防 。 而疫苗一旦研发出来 , 对人类来讲是很大的福音 。 不研制出疫苗 , 社会很难恢复正常 。哪怕是解封 , 大家都心有余悸 。 天天戴着口罩 , 不敢进餐馆 , 不敢坐飞机 , 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 。 这个局面是一定要改变的 , 疫苗是唯一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径 。现在不同国家都在研制疫苗 , 其实是有好处的 。 因为很难预测哪个方法可以成功 , 肯定有一些会失败 。 谁都很难预测 。 所以多头并进 , 成功的概率会大一点 。哪怕疫苗研制成功 , 短期内疫苗的生产不可能达到一年10亿支 , 肯定有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 每个国家会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 , 保护自己公民 。 如果英国研制出来了 , 那肯定先供英国用 , 不会出口 。 英国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 , 像比如老人、医护人员、一线人员等重点人群先接种 , 有富余之后再扩大(接种人群) 。肯定有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大家(各国)齐头并进 , 都能研制成功 , 带来的积极影响会非常快 , 疫情可能会在全世界很快得到控制 。疫情一个国家控制住没用 , 还会死灰复燃 , 其它国家还会传过来 。 要真正的控制 , 还是要靠疫苗 , 天花就是这样被消灭的 。 但对新冠病毒 , 即使研发成功 , 病毒也可能出现大的变异 , 使疫苗失效或保护作用减弱 。 如果没疫苗 , 就只有通过所谓的“群体免疫”路径 , 这也是无奈之举 。 如果几年后 , 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感染病毒后获得了自然免疫力 , 病毒的传播力也会逐步下降 。 当然前提是要保护老年人和高中危对象 。BBC中文:下一阶段应该如何防疫?陈铮鸣:现在很多问题不能绝对化 , 不可能零风险 , 只是把风险最小化 , 这个是决策非常重要的基础 。中国可能前期做得太好 , 强调零风险 , 其实很累 , 我估计可能很难维系下去 。 现在人数少 , 可能还好 。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 。 (前期)围堵等措施都很成功 , 人数一多了以后也没办法 。 防不胜防 。解封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 这个风险要跟大家沟通好:一方面 , 个人也有责任 , 不要扎推、聚会 , 尽量减少公共活动 , 尽量保护自己;从政府角度讲也有责任 , 比如大型赛事、大型封闭环境可能不能马上解封 , 可能还跟疫情(走) 。 这些都是风险评估 , 怎样将其最小化 。这需要精准判断 。 未来的(防疫)策略是管放结合 , 松紧相间 , 一会儿松一会儿紧 。 然后是因地而异 , 比如如果伦敦疫情严重 , 餐馆不开 , 苏格兰感染率低就可以先恢复 。再有一个就是持久之战 , 这是个(新)常态 。 未来疫苗出来之前 , 我们的生活常态会发生变化 。 哪怕解封 , 也是说尽可能恢复以往生活的态势 , 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完全恢复) 。 做不到 。BBC中文:对于科学界来讲 , 寻找病毒源头是否有意义?陈铮鸣:可以了解中间宿主并切断动物传播源 , 另外 , 可以了解病毒的变异状况和特性 , 为研制广谱疫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
推荐阅读
- 哈佛教授:最本质问题,美国还能被改革吗?
- 印度一款手机App煽动“抵制中国”, 印教授:狭隘
- 陈志武教授的香港论调已经过时了
- 环球社评:美国是深度边缘弱势群体的国家
- 宝鸡新闻网|今天,宝鸡各界给予这个群体特殊的关爱
- 社评:美国是深度边缘弱势群体的国家
- 法学教授称因救狗遭校方阻挠愤然辞职
- 这个公务员群体会第一个被缩编吗
- 上海师大教授朱颖:美国掐住芯片遏制中国
- 国际研究:新冠免疫力仅持续6个月 群体免疫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