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电商助农,“一时火”还要“一直火”(危中寻机·农业迈向高质量)( 三 )


“补齐物流短板 , 要畅通农产品出村两个‘一公里’ 。”叶兴庆说 , 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 , 将供应链环节前置到距离产地最近的地方 , 实现生鲜农产品快速预冷、分拣、包装等作业;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 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 让农产品运得出、供得上 , 才能卖上好价钱 。
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上网 , 而是倒逼产业深层变革
【长镜头】
沉寂了一个多月 , 四川丹巴县八科村醒了!
山路旁的坡地热闹起来 , 今年计划种200亩黄金荚 , 200亩高山蔬菜 。“咱们种的可都是订单!”村委会主任蒋朝林说 , 盒马公司合作的基地落地 , 村里种出了生鲜超市里的“网红”蔬菜 。
一张张订单 , 让丹巴县特色蔬菜“黄金荚”改变了命运——由一季种到两季 , 重新种满了山谷 , 豆荚能从6月摘到国庆前 。靠着电商供应链 , 不到24小时 , 沾着露水的豆荚就会送到城市的超市货架 。
其实 , 黄金荚的“成名”之路并不顺利 。黄金荚是一种金黄色的四季豆 , 是丹巴特有的蔬菜 , 纤维少 , 口感脆 。刚发展的那几年 , 常常滞销 。蒋朝林清楚地记得 , 2018年 , 他拉着1500斤豆荚 , 满怀希望到了成都 , 结果3天只卖出75斤 。又拉了一车去康定卖 , 还是卖不动 。
“养在深山人未识啊!”县农牧局局长陈淼坦言 , 靠农户自产自销 , 黄金荚市场仅限于丹巴当地 , 卖不上价 。“当时 , 产业发展陷入两难——继续扶持 , 资金压力大 , 可如果放弃 , 农民种在地里的咋办?”
产业迎来转机 。2018年7月 , 成都盒马公司采销总监熊志然到川西寻访农产品 , 觉得黄金荚有做网红蔬菜的潜质 , “雪山就在眼前 , 山水土壤纯净 , 黄金荚好吃 , 有辨识度 。”去年6月 , 熊志然正式把黄金荚推广到全国门店 。
县里与盒马鲜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 以销定产 , 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
“订单让种植更智慧!”蒋朝林说 , 村里的黄金荚卖全国 , 不同地方的人口感不一样 。成都人喜欢凉拌 , 要嫩一点的;北京顾客喜欢爆炒 , 要稍长大一点的 。“村里定制化生产 , 筐筐蔬菜都能卖上好价 。”
“没想到 , 黄金荚真变成了‘黄金’!”八科村农民肖学凤算过一笔账:每亩能收3000多斤 , 按收购价每斤4元计算 , 一亩年收益上万元 。
专家连线
“要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唐珂说 , 从长期看 , 要在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功夫 , 实现初级农产品向适合网络销售的农商品华丽转变 , 促进电商平台企业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建立长效稳定的购销关系 。
农产品电商 , 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到网上 , 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倒逼 , 实现产业链的变革 。“标准化是农产品上行基础 。”魏后凯认为 , 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 带动农户形成生产标准统一、利益分配共享的“共同体” , 实现农产品从种到销的全程标准化生产 , 完善贯穿生产、流通和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供应链 。
“要让电商助农成为长远之策 , 关键在机制 。”魏后凯说 , 各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 , 应把电商助农融进整体规划中 , 实现从“产什么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 , 助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