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修改外资政策 商务部:已通过外交渠道请印方予以澄清( 二 )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 , 继续推进扩大对外开放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进一步增强外商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 , 稳存量、促增量并举 , 全力做好今年稳外资工作 。 谢谢!
俄通-塔斯社采访人员:按照官方统计 , 最近几个月中俄贸易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 而且中国到俄罗斯的出口出现了负面增长 。 在全世界经济活力继续下降的情况下 , 双边贸易会不会恢复本来比较乐观的增长形势?2020年中俄贸易额会不会超过去年的指标?
高峰:据中国海关统计 , 今年1-3月中俄贸易额253.5亿美元 , 同比增长3.4% , 增速在中方主要贸易伙伴中排第二位 。 其中 , 中方自俄进口162亿美元 , 同比增长17.3% , 进口增速在中方主要贸易伙伴中排名第一 。
应该说 , 在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 , 世界经济和贸易受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 , 一季度中俄双边贸易逆势上扬 , 成绩来之不易 , 凸显了中俄经贸关系的韧性和潜力 。 但另一方面 , 受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汇率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 , 一季度中方对俄出口91.5亿美元 , 同比下降14.6% , 加之疫情和国际油价下跌对贸易的影响有一定滞后性 , 全年双边贸易走势仍需进一步观察 。
但总的看 , 中俄无论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 , 还是电子商务、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 都在持续推进 。 我们相信 , 疫情的影响是阶段性的 ,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 双方合作前景依然可期 。 两国有关部门将继续密切协作 , 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 , 携手应对疫情挑战 , 推动合作不断发展 。 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人员: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0美国各州对华出口报告》显示 , 关税和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使得美国向中国的出口急速下降 。 尽管如此 , 中国仍是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商的第三大市场 , 对大多数州来说 , 中国仍然是货物和服务出口最大的前五个市场之一 。 在未来 , 要提振中美贸易 , 双方应如何共同努力 , 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高峰:我们注意到美中贸委会发布的报告 。 报告显示 , 在中美经贸摩擦发生前 , 中国一直是美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 。 2010年至2017年间 , 美对华货物贸易出口额增幅高达41.8% , 远高于美对其他地区出口额增幅19.4% 。 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 , 过去两年美对华货物出口额大幅下降 , 将过去十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出口增幅拉低至16% , 而同期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货物贸易出口增长了29% 。 这再次证明 , 贸易战没有赢家 , 中美合则两利 , 斗则俱伤 。
中美双方应以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契机 , 相向而行 , 加强合作 , 管控分歧 , 努力减少双边经贸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 , 避免采取新的贸易投资限制措施 , 共同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 , 这对维护中美两国经济稳定 , 对推动全球经济尽快摆脱疫情影响 ,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谢谢!
日本经济新闻采访人员:印度政府日前修改外资政策 , 规定“任何来自与印度接壤的国家投资者”都只能在政府准入路径下进行投资 。 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高峰:我们注意到印方修改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有关情况 。 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 , 请印方予以澄清 。
【印度修改外资政策 商务部:已通过外交渠道请印方予以澄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 , 当前是展现团结、加强合作、共克时艰的时刻 , 希望印方与地区有关国家携手努力 , 共同应对疫情给全球和地区经济带来的挑战 , 为区域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 提振区域经济发展信心 , 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在当前形势下稳步前行 , 实现互利共赢 。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网上广交会正式确定了时间 , 其筹备工作时间较紧 , 在招展与采购商推广上进展如何?有哪些考虑?客户结构预计会有哪些改变?与线下展会相比 , 打破时空限制的网上广交会为何仍集中在限定时间内举办?
推荐阅读
- 印度反华势力煽动“抵制中国Apps”?愚蠢!鼓吹狭隘终会害己
- 印度东北部发生山体滑坡至少20人死亡
- 河南经济河南省商务厅与工行河南省分行签署“稳外贸、稳外资、促外经”合作备忘录
- 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总干事:指望群体免疫抗击新冠风险太大,及时干预才能减缓传播
- 印度阿萨姆邦发生山体滑坡 已致20人死亡多人受伤
- 印度新增8171例新冠肺炎病例 累计近20万例
- #陵遭#印度泰姬陵遭雷暴重击 部分建筑在雷暴天气中受损
- 又惹事了!印度猴子袭击工作人员抢走新冠病毒血液样本
- 硬核!印度老太太徒手捉眼镜蛇 拖拽数十米后扔掉
- 印度一款手机App煽动“抵制中国”, 印教授:鼓吹狭隘“科技民族主义”终会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