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中”保障特困群众同步小康

【“四集中”保障特困群众同步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旧社会掉到‘苦窝’里,新时代住在‘福窝’里,吃不愁,穿不愁,晒晒太阳聊聊天,小康生活乐悠悠 。”春日阳光照耀着河南省方城县杨集镇崔洼村幸福大院,住进这里集中托管的80岁特困老人李玉春乐呵呵地说,“党的扶贫政策真是扶到俺们贫困户的心坎里,得劲!”
这是方城县对特殊贫困群众实施兜底保障、实现同步小康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9年年底,方城县10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18972户38263人稳定脱贫,现有的3756户7309名贫困群众今年将全部脱贫 。
“四集中”实现兜底保障 
为保障特困群众同步小康,方城县针对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重度精神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探索推进“四集中”兜底保障机制,研究出台《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实施方案》,对排查出的3293名特困人口,采取“四议两公开”办法精准澄底,确定托养对象 。
方城利用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闲置村部、校舍、厂房等,建设集中托养场所,完善“住、医、管、护”一体化保障体系 。对有自理能力人员,实行村级幸福大院就近托管;对半自理能力(一定比例的无自理能力)人员,实行乡镇(街道)托养中心集中供养、托养;对无依无靠、无自理能力人员,实行县级托养中心、民办养老机构集中托养;对重度精神病、病情稳定的重病患者等无自理能力人员,实行县精神病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集中康复,落实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等康养一体化服务 。
目前,方城已建成县级托养中心1个、乡镇托养中心17个、村级幸福大院66个,联系精神病医院、民办养老机构2家,可提供床位1900余个,1236名特困人员初步得到“四集中”兜底保障 。
产业发展促进稳定增收 
春节前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赵河镇梁营村的南阳恒生地毯扶贫就业车间沉寂了好一阵子 。如今,该扶贫车间已全面复工复产,每天有二三十名工人争分夺秒地加紧生产 。
“年前刚在车间工作一个月,还没太熟练,现在又能开工了,心里有着落了!”今年51岁的张玉凤家里已经脱了贫,农闲时节在扶贫车间工作,等熟练掌握技术,张玉凤每月可拿到2000至3000元工资 。
今年以来,方城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推动220个扶贫产业和车间有序复工复产,10982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便返岗就业,“点对点、一站式”输送1400多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
近几年,距离梁营村不远的枣庄村调整土地860亩,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了方城县农业改革综合试验区,种植特色蔬菜瓜果,现有大棚11座,每棚年效益在4万至6万元之间 。
今年,枣庄村200余农户又围村种植大白桃1200亩,与娃哈哈集团达成收购合作意向,预计盛果期亩产值8000至10000元 。同时,解决了50名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100多位群众就业 。
近年来,方城县按照“兴产业、带就业、促脱贫”的发展思路,强化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大力实施“三大特色产业、六大板块、五个全覆盖”的365工程 。同时,方城聚焦“双业”建成扶贫基地170个、扶贫车间50个,带动贫困就业11000多人,年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实施到户增收1.2万户,发放补贴5475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以“支部+带头人+贫困户”的方式成立光荣合作社548个,带动16451户30235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
“我们要以尽锐出战的态势开战,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决战,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冲锋总攻,确保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坚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信心满怀 。
(本报采访人员 丁艳 本报通讯员 刁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