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武汉归来记者说⑦ | 与“英雄”并肩,记录时代壮举

战“疫”日记
王富晓 , 河南法制报首席记者 , 2004年进入河南法制报 , 16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新闻报道 , 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新闻奖 。
今年2月24日 , 王富晓作为河南省赴武汉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小组成员逆行武汉 , 在高质量完成全国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肖像拍摄任务的同时 , 冒着生命危险与医护人员一起走进“红区” , 采访拍摄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新闻 。
与“英雄”并肩 , 记录时代壮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富晓 文/图
为什么去武汉?去武汉害怕吗?在武汉这35天里 , 你都经历了什么……这是最近这几天来朋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 。
说真的 , 我也曾害怕 。自河南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后 , 我就每天坚持在战疫一线采访 , 每天关注武汉疫情的发展 , 关注全国各地疫情的发展 。 即便如此 , 想到自己要去武汉时 , 我心里难免还是有点害怕……
「李兰娟」武汉归来记者说⑦ | 与“英雄”并肩,记录时代壮举
文章图片

但是 , 作为一名记者 , 记录时代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党员 , 我更应该冲锋在前 。 因此 , 在接到通知 , 知道要跟随河南省赴武汉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摄影小分队赴武汉一线采访的消息后 , 我没有丝毫犹豫 。
当天下班回到家 , 我把要去武汉采访的事跟妻子说了 。 妻子很担心我 , 说能不去吗?我说 , 作为党员、作为记者 , 组织有召必应 , 绝不含糊 。 妻子问 , 两个孩子咋办?我说把小的送回姥姥家 , 让她带着老大 , 这样不影响她给学生上网课 。 从此 , 一家四口人开始了分居三地的生活 。
2月24日 , 出发时 , 我带上报社给我准备的N95口罩 , 朋友送的隔离服等防护物品 , 背上相机走出家门 。
妻子拉着大儿子峻熙送我到楼道口 , 对我说了一声“等你安全回来” , 便扭头回家了 。 此时 , 妻子是不想让我看到她流泪的模样 。 当时我的眼睛也模糊了 。 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 , 可等你安全回来这句话 , 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 陪伴着我在武汉的每一天 。
入“红区” , 不畏惧
面对疫情 , 我有恐惧 , 但没有畏惧 。 如今虽然已离开武汉十几天了 , 但往日的一幕幕仍旧像放电影一样 , 时不时在我脑海里闪现 , 挥之不去——
两位护士相拥而泣却相互鼓励;73岁的李兰娟院士看到危重病人期盼的眼神快步上前双手握住他的手;一位医生在驻地悉心照顾流浪狗;患者要求即将撤离的河南医疗队把他“打包”回河南;在压抑的病房里如画的战袍、从“红区”(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区)出来的护士带着道道压痕却温暖的脸……还有“热干面烩面都是面、湖北人河南人是一家人”……
在武汉的每一天 , 我都被感动着 , 许多照片是眼含着泪水拍摄的……
「李兰娟」武汉归来记者说⑦ | 与“英雄”并肩,记录时代壮举
文章图片

2月24日 , 我们摄影小分队抵达武汉 。
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 , 没有人 , 偶尔有警车和救护车经过 , 一种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 。
“只要严格科学防范 , 就不会感染!”河南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感控专家曹飞的话 , 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 看到一名名医护人员坚定的步伐 , 我也放下了思想包袱 , 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 。
当晚 , 小分队即与国家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队会合 ,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介绍了本次拍摄的任务:为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的42000多名医务人员拍摄肖像照片 。
第一次经历如此巨大的摄影工程 。 此次拍摄跟以往的采访不同 , 危险看不见也不可预见 。
「李兰娟」武汉归来记者说⑦ | 与“英雄”并肩,记录时代壮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