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宝典■谁胜谁负?,苏东坡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 六 )


李定等“新进”还鼓动和挟持时任宰相王珪 , 全力以赴地想置苏轼于死地 。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曾经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被从湖州逮捕进京 , 在太湖上差点自杀;一次是在监狱中 , 与儿子苏迈约定送饭暗号 , 如果送鱼便是死刑信号 , 结果苏迈因银钱用完出京筹措 , 托朋友为苏轼送饭 , 不知暗号的朋友送了一盘熏鱼 , 害得苏轼给其弟留下两首诀别诗 。
在整个“乌台诗案”过程中 , 苏轼所属反对派政治大佬司马光等人都鸦雀无声 。 据史料记载 , 只有三人挺身而出救苏轼 , 一位是其弟苏辙 , 愿把自己的官职捐出来为兄赎罪 , 另外两位却都是苏轼的政敌: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 , 另一位便是王安石 。
王安石虽然退隐了 , 但宋神宗给了他特殊奏事权 , 王安石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一特权 , 包括他的亲兄弟王安礼遭遇政治困厄 , 他也不曾向宋神宗言说半句 。 虽
然李定和舒亶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改革派官员 , 但王安石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手法 。 苏轼虽然恃才自傲 , 但操守严明 , 光明磊落 , 是个君子 。 “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据史料和宋人笔记记载 , “乌台诗案 , 上以公疏入方决” 。
于是 , 宋神宗按照政治形势和惯例 , 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本州安置 。
来学宝典■谁胜谁负?,苏东坡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
文章图片
来学宝典■谁胜谁负?,苏东坡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
文章图片
“黄州四年”后 , 苏东坡来到江宁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王安石和苏东坡相聚江宁时 , 他们的生命都已流过“政治三峡” , 显示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所感受到的那种自由壮阔的气象与境界 。
王安石和苏东坡在钟山游山玩水、谈诗论佛将近一月 。
他们都出入自如 , 进退美丽 , 其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 , 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辉煌高度——两位伟人在钟山相处的日子 , 应该说代表了西哲海德格尔所向往的那种“诗意的栖居” 。
苏东坡还在黄州时 , 王安石就通过江宁知府王胜之关注其诗文写作 , 每有佳作传来 , 王安石都欣喜不已;苏东坡游览钟山所写“峰多巧障日 , 江远欲浮天” , 也受到王安石“和诗”称道 。
“万绿丛中一点红 , 动人春色不须多 。 ”正如诗句透露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非常自信 , 文学史也证明了其文入“唐宋八大家” , 诗开江西派先河 , 然而 , 他却能以祖国山河一样的胸襟赞美苏东坡的文学才华 , 称“更不知几百年方能出此一个” 。
王安石的“半山园”以北不远处 , 有一个土骨堆 , 相传是东晋谢安的故宅遗址 , 一直被人称作“谢公墩” 。 王安石经常在土骨堆上流连忘返 , 摩挲生满苍苔和野草的“谢公墩” 。
当王安石带苏东坡游览“谢公墩”时 , 他们一定会想象着七百多年前谢安与王羲之在此登临远眺、极目长江的情景 。 ——此时他们也可能想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
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 , 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 , 他以肺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 , 远离政治 。
苏东坡在黄州时就曾产生过归隐念头 , 在致王安石书信和致自己好友《滕达道书》中 , 苏东坡都谈起过曾想买田江宁 , 相伴荆公终老钟山之下;最后未能如愿 , 苏东坡又想过江在仪征置业 , 与荆公互相扁舟往来 。
离开江宁四个月后 , 苏东坡又作《次荆公韵四绝》 , 其三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坡 , 想见先生未病时 。
劝我试求三亩宅 , 从公已觉十年迟 。
这是苏东坡历经仕途坎坷之后对王安石所说的由衷之言 。 这次钟山相会 , 正值王安石大病方愈 , 所以 , 四十八岁的苏东坡 , 在诗中真诚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和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