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宝典■谁胜谁负?,苏东坡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 三 )
夫妻二人达成协议凡是苏轼结交的朋友 , 都需要经过其妻验证通过 。 为了给足丈夫面子 , 每有新朋友来家 , 王弗都只是躲在内室中观察 , 待朋友走后 , 王弗才告诉丈夫 , 谁可以深交 , 谁应当保持距离、适可而止 。
就这样 , 苏轼仍然与凤翔一把手陈希亮搞得别扭丛生 。
陈太守是军人出身 , 他当年在长沙为官的时候 , 也曾经一口气搜捕过七十多名欺压百姓的地痞流氓 。 此时陈太守年事已高 , 与苏轼这样的风流才子相处 , 计较的就是一分尊重;
然而 , 风流才子容易摆谱 , 这就造成了两人之间的一系列戏剧性矛盾 。 闹得最厉害的时候 , 甚至连皇帝都惊动了——多年之后 , 苏东坡为陈太守作传 , 曾表达过惭愧:“方是时年少气盛 , 愚不更事 , 屡与公争议 , 至形于色 , 已而悔之 。 ”
与王安石不同 , 苏轼在凤翔任满之后 , 按北宋不成文规定回到了朝廷 。 此时王安石在扬州的顶头上司韩琦已是当朝宰相 。
宋英宗知道苏轼文笔漂亮 , 想破格提拔他为翰林学士撰写皇帝诏书 , 韩琦认为人才应该一步一步历练 , 官场应该讲究秩序和规矩 , 最后苏轼只判登闻鼓院 , 但苏轼认为韩琦是“爱人以德”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通过在基层充分历练和积累后 , 王安石三十六岁从地方回到朝廷 , 担任掌管全国财政和漕运的三司度支判官 。
王安石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纲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也称“万言书” 。 王安石吸取范仲淹以“吏治改革”为切入口的教训 , 换成以“经济改革”为切入口 。
此时北宋立国已近百年 , 国势陷入“积贫积弱”困局 。
以其中著名的“冗兵”和“冗官”问题为例:宋太祖开宝年间的军队总人数是37万 , 由于宋太祖立下“募兵制”政策 , 到宋太宗至道年间 , 军队总人数已达66万 , 宋仁宗庆历年间是125万 , 宋神宗登基前是140万 , 是宋太祖时期的3.78倍——随着军队与官员人数的成倍膨胀 , 北宋的财政收入几乎全部被“吃”光 , 甚至出现“赤字” 。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 , 到宋英宗治平二年 , 也就是宋神宗上台前两年 , 国家财政亏空已达1570万缗 。
宋仁宗在启用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时就已看到改革的迫切性 。
然而 , 等到王安石提出政治改革纲领时 , 与“庆历新政”失败已经相去十七年 , 宋仁宗已是老迈年高 , 心灰意冷 , 当年追随范仲淹的韩琦和富弼 , 此时虽然都是宰相 , 但也早已失去了改革的锐气:
他们这一届中央领导班子 , 对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纲领采取了“留中不发”的冷处理 。
王安石只有等待机会 。
宋仁宗去世 , 宋英宗继位 。 英宗从身体到精神都不够健康 。 此时正值王安石母亲仙逝 , 王安石也就辞官回到江宁 , 一边为母亲守孝 , 一边为那些从全国追随而来的政治粉丝讲学 , 为日后的改革事业培养人才 。
直到二十岁的宋神宗登基 , 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才等来机会 。
宋神宗还在颍邸的时候 , 就已经是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粉丝 。 当时颍王的秘书兼老师韩维 , 讲课每讲到颍王拍手称快处 , 都会坦率地指出:这不是我的观点 , 而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观点——终于 , 颍王被王安石的改革愿景震动了 。
宋神宗继位后马上就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 , 几个月后 , 又任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 并以“越次入对”的殊礼 , 邀请王安石到汴京共商国是 , 最后以“师臣”礼遇入阁拜相 , 推出了震古铄今的“王安石变法” 。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