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原中船总经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船舶工业之路( 三 )


与其他几个机械工业部相比 , 六机部是一个小部 , 原来是从一机部分出来的 , 民品的市场没有打开 , 很少有人订货 。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 , 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国防工业汇报后作出了重要指示:船舶工业要想办法搞出口、找出路 。 那时候我从东北调到了六机部工作 , 所以开始研究如何打开民品的国际市场 。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 发现最后还是得自力更生、以我为主 。 我们搞了一个技贸结合 , 通过跟国外搞一些贸易 , 来引进技术、进行交流 , 并且要消化吸收 。 打开窗户以后 , 我们看到 , 外面的世界很热闹 , 光封闭着不行 , 没有前途 。
船舶工业:原中船总经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船舶工业之路
文章图片

中国首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长城号” , 它是改革开放后按国际标准建造的首艘大型出口船舶 , 开创中国船舶出口新纪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国务院直接抓经济体制改革 。 国务院和中央领导通过对工业部门进行盘点 , 又考虑到船舶工业本身的性质 , 所以准备把六机部的造船部门和交通部一个专门管造船、修船的工业局合并起来 , 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 并将其定为第一个由工业直属部门转变为经济实体的试点单位 。 1980年冬 , 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筹备小组 , 我是成员之一 。 后经国务院批准 , 总公司在1982年正式成立了 , 我担任副总经理 , 当时正好50岁 。 从此 , 产业结构正式由原来六机部“以军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军民结合、军品优先”的方针 。
船舶工业:原中船总经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船舶工业之路
文章图片

到了1997年 , 我们不仅有了一条30万吨的民船生产线 , 而且通过“长城”号(这是国家为了通过香港来打开出口船市场而生产的2.7万吨货轮首制船)等出口船的建造 , 为进入国际市场开创了新局面 。 “十五”规划以后 , 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这下子船舶工业的生产规模就都上来了 。 并且 ,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 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 无论是船型还是生产环节 , 都得到了优化 。 这样 , 我国整个船舶工业的发展都不能以跨越式来形容了 , 而应当说是飞跃式的 。 现在我们的船舶工业已经位于世界先进行列 , 从90年代我国船舶工业打开国际市场大门开始 , 现在大概有上百个国家都有我们的产品 。
由大走向强
船舶工业是很重要的 。 船舶是漂泊在水上的建筑物 , 陆地上的建筑物有的 , 它都有 。 因此 , 船舶制造把钢铁、机械、通信、电子等产业整个都配套了起来 。 此外 , 我国的海洋开发技术 , 包括水动力等研究 , 也都在造船工业部门里 。 建设海洋强国 , 船舶工业给予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
过去 , 我们很希望能把船舶工业这个蛋糕做大 , 目前看来是做到了 。 如今 , 我国的造船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 现在的技术更加扎实 , 而且比我早期所预想的生产规模大很多 , 光从产量上讲 , 民船的吨位是第一的 。 过去 , 假如我们的船舶工业年产值达到100亿人民币 , 就高兴得不得了了 , 现在都已经是4500多个亿的产值了 。 但也不能因此而轻易地讲这是造船能力过剩 , 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待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
我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期间 , 曾到世界各个造船国家去参观访问 , 发现我们的做法是对的 , 生产规模确实该扩大 。 但是完全一敞开 , 就有一个问题 , 各地一看造船有利了 , 积极性特别高 。 跨世纪以后的发展规模 , 是我们谁都没想到的 。 2003年我们还在琢磨怎么能够让船舶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十五”计划 , 等到地方上撒开了以后 , 江苏、浙江、山东 , 还有后来跟上的福建 , 沿海的造船公司跟雨后春笋一样地起来了 。 当时我说 , 你们要有一个思想准备 。 因为从目前看来 , 造船行业一直走的是一个波浪形的路 。 造船行业这一路走来 , 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 并不总是一路向上发展的 , 因此得按规矩来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搞商品经济 , 如果市场有什么变化 , 我们把规模搞得太大 , 恐怕将来要吃苦头的 , 韩国、日本都有这样的例子 。 到了2005年的时候 , 船舶工业经济建设的安全问题就出现了 。 《国家安全杂志》主编约我写文章 , 我写道 , 我们的造船增产速度可能是要回落的 。 到了2007年 , 新的金融危机初现端倪 , 造船增产速度却还在往上冲 。 大家都很奇怪 , 纷纷对我说:你说的不对呀 。 我说 , 你看着 , 还没到时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