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原中船总经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船舶工业之路( 二 )


对于中国船舶工业来说 , 三线建设具有很重大的积极意义 。 三线建设的贯彻落实 , 对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 是不可缺少的 。 我们一直讲 , 不要把三线企业看成是包袱 , 将来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 现在看来 , 三线建设当初也许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 但是有一条 , 它对于改变我国整个工业布局 , 特别是支援大西部、西南的建设 , 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 并且经过调整改造 ,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三线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是非常大的 。
比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庆船舶工业公司 , 我去搞承包制的时候 , 印象最深 。 当初 , 很多人认为它是包袱 。 也难怪人们会这么想 , 那时整个产值只有8000万 , 现在已经是几百个亿的产值了 。 当初之所以产值这么低 , 第一 , 因为那会儿刚把生产线打通 , 没有投产 , 生产力还没有开发出来;第二 , 工厂所处位置实在是不合理 , 太分散了 。 经过调整 , 一部分工厂迁建;留下来的 , 像万县个别工厂在三峡工程建起来以后 , 都淹到水里面去了 , 实在不行 , 就想办法往上搬 , 在搬迁的过程中 , 生产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 。 这一片厂后来在利川形成的生产能力比较稳定 , 涵盖了机械、风力发电以及电子设备生产等生产领域 。 某个搞柴油机的加工厂 , 早期还没有形成生产能力 , 后来就到铁路系统去找合作 , 最后干脆专门搞车辆总装 , 为铁路机车、货车制造车辆和配套件 。 那个厂只用了几年工夫就很快地改造成功 , 变成了骨干厂 。 后来开发的产品 , 比铁路系统搞的都好 。 分散在云南的三线企业 , 则被集中到了一起 , 形成了一大片鱼雷厂 。
船舶工业:原中船总经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船舶工业之路
文章图片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三线建设也为船舶工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 我们培养起来的三线干部 , 后来也有在总公司当家的 。 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现任党组书记、总经理李长印 , 他大学毕业后 , 就到三线去搞江云机械厂 。 他从跑地皮开始做起 , 对三线建设的体会是最深的 。 我在抓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的时候 , 他就在那个厂当厂长 , 当时他只有34岁 。 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成立之后 , 李长印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 , 后来调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工作 , 而后总公司一分为二 , 分成中国船舶重工和中国船舶工业两个集团 , 他成为了重工的总经理 。
船舶工业:原中船总经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船舶工业之路
文章图片

还有一位是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 , 他曾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 很有经验 , 也为三线建设出过不少力 。
前些年 , 我到四川一家三线企业去看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时 , 我问他有什么要求 , 他拉着我的手说:“搞好工厂 , 就是最大的心愿啊!”望着他那苍苍白发 , 听着他内心的呼唤 , 这位老同志忧厂忧国、献身三线事业的拳拳赤子心 , 又一次深深感动了我 。
现在 , 有的三线企业已经调整搬迁到了大中城市 , 但它们毕竟处于军转民、再创业时期 , 困难很多 , 难度很大 。 我相信 , 曾经创造出三线建设辉煌的三线人 , 曾经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道路的三线建设者 , 也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再造辉煌 。
搞民品还是得“走出去”
我国的船舶工业从一开始起步就是以军为主的 , 军、民品一度由六机部和交通部分开管理:六机部负责为海军造船 , 虽说搞一部分民船 , 但是仍以军为主;交通部的航运部门则是搞民船的 , 但却以修船为主 , 我们的民船连万吨轮都很少造 。 60年代末 , 沿海的运输船太少 , 甚至没有船可以开展远洋运输 。 因此 , 民品的发展被提到了议程上来 。 70年代末80年代初 , 交通部专门提出500万吨位的规划 , 规定其中要搞多少民品 。 这个时候民品才开始有新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