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读书周报】一部饱含人类进取精神的博大胸襟的传奇( 二 )


【文汇读书周报】一部饱含人类进取精神的博大胸襟的传奇
本文插图
【【文汇读书周报】一部饱含人类进取精神的博大胸襟的传奇】

电影《燃情岁月》剧照
旧故事里 , 康沃尔国王的侄子特里斯坦与叔叔的未婚妻伊索尔德一见钟情 。 知道兹事体大后 , 特里斯坦从叔叔的王宫、伊索尔德的身边逃离 , 回到故乡布列塔尼 。 但是 , 备受相思之苦的特里斯坦很快病入膏肓 。 曾因其爱上伊索尔德而震怒的康沃尔国王得知侄儿已处于弥留之际后 , 动了恻隐之心 , 决定宽恕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的瓦格纳 , 赋予这部歌剧以自己的思考结果 。 第三幕中 , 被宽恕的伊索尔德星夜兼程赶到特里斯坦身边时 , 后者却生出要从折磨自己的炙热感情中挣脱出来的念头……这个情节 , 让当年倾慕瓦格纳才华而走进剧院欣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一些观众觉得不可思议:特里斯坦九死一生 , 不就是为了能与伊索尔德比翼齐飞吗?克服重重障碍两人终于在一起了 , 特里斯坦怎么动摇起来了呢?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重大变化
我觉得 , 伊莎贝尔一定在波士顿欣赏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 她懂特里斯坦的犹豫 。 她的爱情不就是因为自己不顾一切地飞蛾扑火 , 早早地变成了灰烬?
【文汇读书周报】一部饱含人类进取精神的博大胸襟的传奇
本文插图

电影《燃情岁月》剧照
只是 , 她给二儿子取名时一定不会想到 , 日后儿子特里斯坦在爱情方面也会游移摇摆 。 当得知与苏珊娜一见钟情终订婚的特里斯坦 , 不久即放弃爱情 , 伊莎贝尔有何感想?可惜 , 这位被作者描述为女性中第一位玩马球的奇特女子 , 在电影里少了很多戏份 。 小说中总想左右拉德洛家未来的伊莎贝尔 , 在电影里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仅有两场戏 , 一次是电影开始不久她坐上马车与拉德洛上校挥手告别 , 还有一次是在塞缪尔的葬礼上 。 就连将女主角苏珊娜从波士顿带回肖托 , 电影也让塞缪尔替代了他的母亲 。 这是从小说《秋日传奇》到被我们译作《燃情岁月》电影的一个重大变化 。
伊莎贝尔将二堂妹苏珊娜带回家 , 是觉得她与大儿子艾尔弗雷德很般配 。 后来 , 与苏珊娜订婚的是特里斯坦 。 这情节有没有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影子?小说中 , 苏珊娜与塞缪尔没有丝毫关系 。 塞缪尔一见钟情的 , 是他与两个哥哥从肖托出发去卡尔加里当兵途中遇见的某农场主的女儿 。 电影将农场主的女儿与苏珊娜合二为一 , 是绝佳的改编:让塞缪尔把苏珊娜带回肖托 , 对伊莎贝尔是一举双得 , 既让失去双亲的苏珊娜从此有了依靠 , 也让内向的塞缪尔得到了爱情 。 至于塞缪尔死于战场 , 苏珊娜未如伊莎贝尔所希望的选择艾尔弗雷德 , 与特里斯坦订婚后又因后者久不归家再度转而嫁给艾尔弗雷德……如此设计 , 电影在有限的篇幅里将拉德洛家三个儿子的性格冲突非常鲜明地凸显了出来 。 也因此 , 电影《燃情岁月》被许多影迷当成了爱情片 , “美丽的西部风光 , 温暖的大家庭 , 伟大的爱情……”“这爱情 , 好痛好痛”“每次看都产生无比的共鸣 , 友情 , 亲情 , 爱情”……作为编剧之一的原著作者吉姆·哈里森读到这样的观后感 , 是否感到失落?
被情感覆盖的传奇
写爱情小说 , 绝非吉姆·哈里森创作《秋日传奇》的初衷 。 从小说到电影 , 竟让一些观众产生是一个爱情故事的错觉 , 这要归咎于电影大量削减了特里斯坦在大海上闯荡的情节 。
从战死的士兵堆里找出塞缪尔后 , 特里斯坦按印第安人的习俗 , 从弟弟胸膛里取出心脏浸泡在煤油里让哥哥带回家 , 他自己去巴黎找到了爷爷 。 他先是跟随爷爷、后又自己掌舵在海上漂泊 , 哈瓦那、法尔茅斯、内罗毕、希腊克里特岛、红海、亚丁湾、马六甲海峡、蒙巴萨、新加坡、达累斯萨拉姆、科伦坡、桑给巴尔、达卡、马尼拉……将航船当作马匹 , 视大海为老家肖托牧场 , 驰骋千万里的特里斯坦带领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海员 , 为英国情报局工作 , 走私象牙等物品 , 出生入死的过程中 , “他告诉他手下的伙计 , 他会跟大家一起平均分配利润” 。 这样的特里斯坦 , 是拉德洛家三个儿子中最像威廉·拉德洛上校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