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成果发表

央视网消息 :近日 ,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云南文物考古学者共同发表了国内首篇悬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论文 , 对破解多年来的悬棺之谜提出新的思路 。
悬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成果发表
文章图片

这是在国际科学杂志《细胞》发表的论文 , 是国内首篇关于悬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的论文 。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一种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 , 那么悬棺葬中的人群究竟是什么人呢?根据云南省学者首次在昭通等地对悬棺葬人群古DNA的测序 , 发现他们是古代百越族群后裔 。
悬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成果发表
文章图片

在我国 , 悬棺葬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武夷山地区 , 是古老民族"僰人"发明的习俗 。 随后以人群迁徙和流动的方式 , 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传播 。 并在大约2000年前 , 传播到了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地区 。 在云南 , 威信和盐津保存有较好的悬棺葬遗迹 。 根据年代测定 , 悬棺葬在我国最晚的记录 , 就是盐津豆沙关悬棺葬遗址 , 明末之后就消失了 。 但清代以后 , 仍然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还存在 。 对悬棺葬习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传播 , 以及族群归属等问题 , 一直存在许多争议 。 为探讨这些问题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泰国艺术大学合作 , 利用古DNA分析技术 , 对来自云南威信和盐津、广西百色和泰国邦玛帕地区的人类遗骸样品 , 开展了科研分析 。
【悬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成果发表】通过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 研究者发现 , 昭通地区的悬棺葬人群母系遗传、世系遗传、多样性非常高 , 而泰国北部的比较低 。 这个结果 , 符合悬棺葬习俗“起源于中国南方 , 并向南流传到东南亚”的观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