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春秋:窦漪房是个怎样的女人,汉文帝刘恒真很宠她吗?,上错花轿嫁对郎
古代皇帝去世后 , 宫女们的下场都很凄凉 ,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妃” , 也没有哪个朝代明文规定如何安置皇帝的“遗孀”们 。 所以 , 为皇帝殉葬者有之;遣送寺庙者有之;甚至被流放者也很常见;当然 ,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也不乏有被遣散回家者 。 而就算皇帝健在的平时 , 她们也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 只能等某个特定时间与亲人会上一面 。 因此 , 民女们一旦入宫 , 就等于用自由交换了红墙碧瓦内的生活 。 而皇帝去世后 , 她们只能渴望得到一些额外的施舍与温情 。
文章图片
刘邦是平民出身 , 一副提三尺剑打下江山及天命所归的豪情 。 所以 , 刘邦是一个很豁达的人 , 他临死前也没有提出让宫女妃嫔殉葬的要求 , 就连最宠爱的戚夫人他都没有舍得带着上路 , 而是甩给了吕后 。 因为 , 刘邦明白人死如灯灭 , 万事皆已空 , 去搞那些奇葩的东西 , 既自私又害人 。 倒是刘邦去世后 , 吕后为他的妃嫔宫女们没少费心 。 吕后先是将刘邦生前最受宠幸的女人统统关起来 , 然后再慢慢折磨、处理 , 而对于那些没有进入刘邦射程之内的普通宫女 , 则“打包”分发给刘邦那些在外做诸侯王的儿子们 。 此乃 , 肥水不流外人田 。
文章图片
然而 , 在这些普通宫女之中就有一位将来很了不起的人物 , 她叫窦漪房 , 赵国青河县人 。 既然有了离开皇宫的机会 , 自然每个人都想回到自己的故乡 , 窦漪房更是归心似箭 。 因此 , 她刻意找到分管事务的宦官 , 要求把她分配到赵国 。 但是 , 也许是宦官健忘 , 或是没有得到窦漪房的“感谢金”而故意为之 , 结果窦漪房被装入马车 , 一溜烟儿拉到代国 。 代国的诸侯王是刘邦的四子刘恒 , 赵国的诸侯王是三子刘如意 。
面对着无可奈何的乌龙事件 , 窦漪房哭得涕泗横流 。 但事后看来 , 她是幸运的 。 因为 , 没过多久 , 赵王刘如意就被吕后“请”回了京城 , 顺便一碗毒药要了他的小命 。 试想 , 如果窦漪房嫁给了刘如意会是什么结果 , 显然很快就会成为年轻的寡妇 , 到时该何去何从?恐怕比现在哭的还惨 。
文章图片
更悲催的是 , 吕后先后将原梁王刘恢、淮南王刘友改封为赵王 , 而这两个王都没有好下场 , 一个被活活饿死 , 另一个被吕家女气到自杀 。 假如窦漪房再改嫁刘恢与刘友话 , 岂不是要做三次寡妇?当然 , 窦漪房也许不可能再嫁给刘如意的两个兄弟 , 但是她的一生必将暗淡无光 。 因此 , 首先窦漪房是个幸运的女人 。
那么 , 汉文帝刘恒宠爱窦漪房吗?答案是刘恒宠 , 但成了汉文帝的刘恒就不一定了 。 其实 , 在窦漪房到达代国之前 , 刘恒已经有了王后 , 而且该王后已经为刘恒生下四个儿子 。 但是 , 从讳莫如深的历史记载来看 , 刘恒的王后极有可能是“吕家女” , 也就是吕后的直系亲属 。 因为 , 吕后差不多给刘邦的每一个儿子都安排了一个吕家女做王后 , 刘恒不可能成为漏网之鱼 。
文章图片
从刘邦去世后吕家与刘家的水火不容的关系上看 , 刘恒并不爱原王后 。 如果不是正赶上青春期的年龄 , 估计刘恒连她的“封条”都不会撕 。 如今得到了楚楚动人的窦漪房 , 他那有不宠的道理 , 必是春宵苦短、一塌糊涂 。 所以 , 刘恒马上把原王后撇到一边去 , 专心致志地与窦漪房生起来孩子 。 于是长女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等络绎出世 。 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 儿子坐皇帝 , 当娘的享不完的福 。 如此一来 , 窦漪房算是上错花轿嫁对郎 。
刘恒当上皇帝前 , 原王后去世 , 窦漪房成为王后;当上皇帝后 , 原王后生的四个儿子去世 , 窦漪房生的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 。 如此一来 , 母以子贵 , 窦漪房很快又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 没过多久 , 喜从天降 , 窦漪房从小失散的弟弟窦少君前来相认 , 姐弟俩抱头痛哭 。 不幸的是弟弟英年早逝 , 后来她的眼睛也瞎了 。 既然窦漪房看不到了汉文帝 , 那么汉文帝也不再把她放在视线之内 。
推荐阅读
- 秉笔春秋吕书生关于灭吴功臣王濬的13首诗词
- 窦漪房当年的福伦一家为何没有赶走紫薇?只是因为尔康的原因吗?不见得
- 箫箫声儿一个盥洗用的盘子有多牛?加水后,盘里的动物会游泳,春秋时期
- 千玺的历史课晋景公掉厕所淹死,春秋战国时的奇葩死因:齐桓公被饿死
- 春秋老师聊历史邓世昌唯一的便装照片是啥样子?一起看看他的佩剑、军服、手枪等
- 国史讲官戚家军去哪了?侄子青史留名,戚继光死后
- 国史讲官戚家军去哪了?5个儿子碌碌无为,唯一侄子青史留名,戚继光死后
- 历史的镜子能照出什么郑国成了最后赢家,东周初年发生了什么?春秋开局的二王并立
- 海叔说春秋真的可行吗?他们忽视了重要的一点,专家呼吁将我国校服改为汉服
- 情怀历史四位春秋名将上榜,他们分别是谁?,宋朝追封古代名将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