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六 )


堂吉诃德有句话 , 说他读翻译书本就象“从反面看花毯” 。 钱氏就此题在《汉译第一首英语诗……》文中还谈过一则发人深思的趣闻:西洋诸多大诗人 , 最早被国人相中的却是朗费罗 。 此人好诗也够选 , 首译成中文的偏是《人生颂》 。 原来“纱帽底下好题诗” , 翻译介绍吹捧此诗的碰巧全是中外高官 。 而他们之间的“选择亲和势” , 往往支配风雅交通 , 左右知识运转 。 此类交流史上的恶作剧 , 时常捉弄教授和批评家 , 将其“严密理论系统搠上大大小小的窟窿” 。 (《文选》卷六167页)该文原写于四十年前 , 后由张隆溪发现并劝先生改作中文于一九八二年发表 。 文中要旨 , 我以为恰好呼应哥伦比亚大学EdwardSaid教授轰动欧美学界的“旅行理论” 。 (TravelingTheory , 见萨伊德《世界、文本、批评家》 , 八三年哈佛版)
此处未及与隆溪、夏志清教授等方蹉商 。 但我确实感到 , 钱先生有关论述是非常要紧而又未为海外悉知的 。 例如 , 他早于萨伊德之先强调指明 , 任何文本或理论 , 一旦离家外出游荡 , 必定遇劫变形 , 投胎转世(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在异域外邦被翻转领会出另一种或多种“虚涵”之意(Polysemy) 。 这在布鲁姆笔下是“误读的地图” 。 萨伊德书里叫作“误读合法化” 。 福柯探讨的权力知识孪生论与哈贝马斯的“交流活动理论”也与之相联 。 然而他们皆不如钱氏灵动精巧 , 竟把这一极其复杂多变的文化交流运动 , 概括为“艰辛历程 , 一路颠顿” 。 夏志清教授《现代中国小说史》中所论《围城》之“流浪汉风险小说”特征 , 是否也可在此钱氏理论基础之上加以拓展深化?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一书 , 以其独到眼光发掘并论证了钱锺书及其《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图为夏志清先生在耶鲁(来源:ifeng.com)
学生乱谭至此 , 突然醒悟自己也在误读《围城》 。 且如脱缰野马 , 与先生本意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了 。 到底方鸿渐像不像唐吉诃德 , 其实不必认真 。 先生曾说 , 是雨亦无奇 , 如雨乃可乐 。 绘画高手只画片刻 , 不描顶点 。 怀孕手法 , 含前生后 。 戏仿大师只需撮出那“一半或四分之一相似” 。 笔墨停处乃我得意之时 。 妙处不可传 , 单独传其妙 。 用字如用兵 , 虚实讲调度 。 模糊铜镜 。 半间不架 。 通变胜复古 , 求同更立异 。 狐狸多才艺 , 刺猬仅一招 。 长歌当哭 , 蚌病成珠 。 以上俱是脱空之经 , 信不信由看官自便 。 或姑妄听之 。 或觉有味 , 再看我与鸿渐辛楣一路翻山越岭 , 游荡下去——毕竟那一对和尚同我说出甚故事来 , 且听下回分解 。
一九九〇年圣诞之夜于北京
(《围城》 , 钱锺书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〇年九月第一版 , 3.0元)
(文前钱锺书头像 , 丁聪作)
C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