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亮了!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 , 为众多因视网膜疾病而失明的患者带来一道曙光 。 由CIRC Therapeutics公司视网膜创新中心眼科专家Sai Chavala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 , 开发出一种技术 , 把皮肤细胞直接改造成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感受光的神经细胞 。 将这种改造后的细胞移植到小鼠眼睛中 , 失明小鼠得以重见光明!
药明康德■《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亮了!
本文插图

【药明康德■《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亮了!】许多视网膜疾病最终会导致失明 。 比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5岁以上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 全世界患者超过1.7亿;再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还有视网膜色素变性 , 一类遗传传导致的眼病 , 患者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开始视力逐渐受损 , 直至丧失 。
这些眼病最终致盲的原因在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丧失 。 由于难以再生 , 一旦失去感光细胞 , 失明进程无法被逆转 。 目前除了尽量预防和延缓外 , 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 因此 , 寻找让感光细胞重生的方法 , 成为科研人员的一个攻坚方向 。
药明康德■《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亮了!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123RF
过去十年里 , 科学家们为实现这一目标利用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 。 这种技术可以把皮肤细胞或血细胞培育成干细胞 , 然后塑造干细胞的发育方向 , 产生感光细胞 。 然而 , 在这项研究中 , 眼科专家们找到的新方法却可以跳过干细胞 。
经过反复摸索条件 , 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鸡尾酒”配方 , 由5种小分子化合物组成 , 它们分别激活或抑制细胞内不同的发育信号 。 在特定的时间把这些化合物以不同的组合“喂”给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 , 最终改变了这些皮肤细胞的命运 。
检查新细胞的基因表达谱 , 研究人员发现它们与视杆细胞(一种主要的感光细胞)表达的基因十分相似 。 因此 , 变身后的这类新细胞被命名为“化学诱导光感受器细胞” , 简称CiPCs 。 相比过去利用iPS细胞重编程需要数月时间 , 这种技术仅仅只用10天就完成了细胞改造 。
药明康德■《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亮了!
本文插图

▲ 在培养细胞的不同时间点 , 添加分别调节不同发育信号的小分子化合物 , 仅需10天 , 就可以把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变为CiPCs(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但CiPCs表达的基因与视杆细胞类似 , 还不等于它们就可以替代视杆细胞的工作 。 研究人员接下来开展了移植实验 , 把CiPCs植入视网膜变性的小鼠眼睛里 , 检验这些细胞的功能 。
在移植细胞前 , 这些小鼠因为缺少视杆细胞 , 感受不到光亮 , 眼睛不会出现瞳孔反射(光变强时瞳孔缩小、光变弱时瞳孔张大) 。 而在细胞移植3~4周后 , 小鼠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变化:14只小鼠中 , 有6只小鼠在弱光条件下 , 瞳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而对于微弱的光线就十分敏感 , 正是视杆细胞的功能特点 。
为了评估这6只小鼠的视觉功能是否真正得到恢复 , 研究人员还做了“厌光测试” 。 老鼠在正常情况下 , 偏爱躲在暗处 。 但失去视觉的小鼠由于感知不到光的强弱 , 不会表现出对黑暗环境的偏好 。 而CiPCs移植的这6只小鼠 , 待在黑暗环境中的时间与视力正常的小鼠一样 , 明显长过未经细胞移植的失明小鼠 。
药明康德■《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亮了!
本文插图

▲成功 接受CiPCs移植的小鼠 , 和视力正常的小鼠一样更偏爱留在黑暗环境(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