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明初内阁首辅杨士奇|英明一世,终了毁在儿子手中
前些日子写了明朝内阁形成和发展的一些故事旧史新说|浅谈明代内阁的发展 。 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杨士奇 。 自从因为胡惟庸 , 朱元璋取消了宰相的岗位后 , 内阁也就逐渐重要了起来 , 作为明清的特色一直传承了下来 。 当然 , 清朝雍正时期搞出了个军机处 , 内阁逐渐被边缘化 。
随着明初内阁重要性逐渐的体现 , 作为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几朝的杨士奇 , 更值得去一窥其一生的究竟 。 他个人的发展也与明初内阁重要性的变化融为了一体 。
本文插图
杨士奇 , 谥号文贞大家好 , 我叫杨士奇
士奇是字 , 本名杨寓 , 号东里 , 江西泰和人 , 用字来行走天下 。 出生在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 在明正统九年(1444年)告别人世 。 享年79岁 。
杨士奇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过得比较艰难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三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他 , 母亲改嫁给了同乡的罗子理(子理是字 , 本名罗性 , 也是用字来行走天下) , 所以杨士奇也去了杨姓 , 跟随继父改姓了罗 。
七岁那年 , 继父罗子理中了乡试 , 授德安同知 , 也就是德安的二把手 。 总的来说 , 幼年虽然遭遇波折 , 但好在生活也过得去 , 母亲很爱他 , 继父对他应该也还可以 。 有一年罗家祭祖 , 小士奇做了个土人儿 , 当做是杨家老祖宗祭拜 , 感动了继父 , 所以恢复了他的杨姓 。 母亲则在他小时候教他《孝经》、《大学》、《论语》、《孟子》等 。 杨士奇很聪明 , 天生的智商高 , 学的很快也很好 。
而后 , 杨士奇跟随郭子益、陈海桑等文人名士学习 。 家里不富裕 , 买不起书 , 只能抄来看 。 如此聪明又认真学习 , 妥妥的隔壁家的孩子 。 后来继父因事去世 , 只留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
十五岁时 , 由于学识渊博、才德兼备 , 被聘任为家乡的私塾先生 。 母亲对他极力支持 , 把家里的一只老母鸡卖了给他买书、教书 。 青年时期的杨士奇在湖南、湖北等地一边游学一边著书立说 。
俗话说 , 三岁看长 , 七岁看老 。 童年的丧父、随母改嫁 , 青少年时的独立挣钱养家 , 如此种种 , 也深深影响着杨士奇的性格 。 心思更加细腻 , 遇事也能沉着应对 。
本文插图
杨士奇剧照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而优则仕 , 读书人自然与科举是分不开的 。 但是杨士奇虽然学的挺好 , 在家乡的口碑也不错 , 或许不是考试型选手 , 参加了两次的科举 , 皆落第 。
反正也考不上了 , 继续教书也挺好 。 也许正因为杨士奇为人厚重、待人宽容、处事缜密、才品出众 , 闻名于乡里 , 在建文三年(1401年)时 , 杨士奇被王叔英举荐去修撰《明太祖实录》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由此开启了杨士奇的仕途副本 , 此时他已三十七岁 。 尚书张紞读到杨士奇的试策时赞道“此非经生言也” , 通俗点讲 , 这是个人才 。
建文一朝 , 总共四年 。 这四年其实都不太安稳 。 在朱允炆坐上皇位不久 , 他的四叔朱棣就开始折腾了 , 几年之后打到了南京 。 朱棣兵临南京金川门 , 杨士奇与解缙、黄淮等人迎接表示归附 。 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 , 安身立命、大展宏图的前提是看得清形势 。
在当时 , 建文朝的大臣们大约有二十多人迎降、十多人死节、四百六十多人跑了 。
朱棣即位后不久 , 杨士奇与解缙、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杨荣六人入阁 , 由翰林编修授承事郎改侍讲 , 参预机务(主持日常政务 。 永乐后专指大臣入内阁) 。 这时候的内阁更多的是皇帝的秘书处 。 在这六人之中 , 杨士奇是唯一无科举功名之人 。
推荐阅读
- 埃及内阁发言人:斋月期间宵禁仍将部分实施
-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和总理举行内阁准备网络视频会议
- 调查:日本安倍内阁的不支持率升至47% 反超支持率
- 【文理札记】明朝党争的开端和影响当今考试区域划分的明初南北榜事件
- 『岩岩说史』论明初多兵种协同作战之威力,以徐达、朱棣征讨漠北为例
- 央视新闻客户端@外媒:英国内阁办公厅大臣不再进行自我隔离
- 涛涛说文史:"摔杯为号"变为"摔瓜为号",明初历史的风云诧异之变
- 日本共同通信社调查:安倍内阁支持率降至40%
- #琳琳说历史#明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在40岁突然暴毙身亡?
-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日本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超7成为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