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纵观中国古代史 , 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可谓是屡见不鲜 , 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门之变 , 还有清朝的九子夺嫡 , 都是相当有名的残酷夺嫡事件 。
可以说夺嫡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常有之事 , 尤其是皇帝儿子多了的时候 , 就经常会出现几个野心勃勃之辈不甘于现状 , 而图谋夺嫡之事 。
但并不是皇帝儿子多了 , 就一定会发生夺嫡之争的 , 也有各位皇子相处平安无事的情况 。 诸如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 , 除却皇太子朱标仁慈宽厚以外 , 其他诸如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等亦是优秀之辈 ,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夺嫡之争 , 没有人出来与朱标争太子之位 , 甚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 在洪武朝也没有与朱标争过太子之位 。
再对比明朝之后 , 清朝赫赫有名的康熙帝 , 共有35个儿子 , 没有早夭 , 列入序齿的共有24个儿子 。 结果却有人与胤礽争太子之位 , 甚至发生了九子夺嫡乱象 , 可谓是差别很大 。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这么多儿子 , 为什么没有人敢跟朱标争太子之位 , 甚至连朱棣都不敢呢 , 清朝为什么会出相反的情况呢 , 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
一、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时间是个关键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明朝的朱标之所以没有其他兄弟与他争太子之位 , 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明朝一开国 , 甚至在没有开国时期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
像朱元璋还没有开国之时 , 在1364年称吴王之时 , 就立朱标为世子 。 到了1368年明朝开国以后 , 朱元璋成为皇帝 , 朱标这个世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太子 。
可以说明朝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 朱标身为嫡长子 , 可谓是名分早定 , 储位稳固 , 这是没有人与他争太子之位的一个关键原因 。
燕王朱棣身为老四 , 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上根本不占据任何优势 。 即使在洪武二十五年 ,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后 , 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不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 从其他儿子中挑选的话 , 也轮不到朱棣 , 因为他前面还有秦王、晋王两位兄长 。
而且朱棣虽然身为九大塞王之一 , 但是在洪武后期才因为屡获战功 , 才开始崭露头角锋芒毕露 , 甚至被朱元璋下令节制沿边军马 。 到了朱元璋在位的最后一年 , 随着晋王病逝 , 加之之前的太子和秦王病逝 , 朱棣才是成为“诸王之长” , 是要实力有实力 , 要声望有声望 。
不过在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 , 很明显当时的朱棣羽翼未丰 , 不论从哪方面来看 , 都是没资格也没实力同朱标争太子之位的 , 所以朱棣自然没有自不量力的同朱标争太子之位 。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我们再反观清朝 , 清朝初期的继承制度其实并没有确定 , 可以视为汗位推制 。 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确立继承人 , 清太宗皇太极是当时四大贝勒之一 , 经过一番权力斗争 , 才是被推选成为新君 。
清太宗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帝还有康熙帝 , 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选择 , 并非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或者幼子守灶的继承制度挑选的 , 而是因为各种原因才继承帝位的 。
清朝到了康熙帝时期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 这时候清朝已经历经三位皇帝 , 在康熙帝这个第四位皇帝时期再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 很明显已经是有些晚了 。
正因为没有一开始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 , 所以康熙帝时期再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 , 当时很多人 , 尤其是八旗之人都是理解不了 , 所以太子胤礽这个嫡次子(嫡长子早夭 , 胤礽是实际上的嫡长子)的储位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稳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