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透过“钱眼儿”看历史,中国第一次货币贬值发生在什么时候?( 三 )


秦始皇在统一币制后 , 将铸币权收归国有 , 由国家统一发行 , 确保了国家的利益与权力 。 但在彭信威先生的研究中发现 , 通过比对各种已发掘的秦半两 , 他发现目前遗留下来的秦半两 , 枚枚都不一样 。 至今也没有发现整齐、文字规矩、重量标准可以作为标准样本的铜钱 。 在彭信威看来 , 虽然当时秦始皇颁布了统一的度量标准 ,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 , 地方的执行并不严谨 , 难以贯彻统一的标准 。 再者 , 当时的价值观念还很陈旧 , 铸钱者对于钱的重量和形制 , 并不太重视 , 所以经常有短缺或者超标的情况出现 。 和后世西汉的五铢钱相比 , 显得多有不足 。
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对于币制的相关规定 ,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 中国货币虽然出现的很早 , 但基本上没有制度可言 。 而秦始皇对于币制的规定 , 在历史上意义重大 , 除了确定货币的价值之外 。 更重要的意义 , 在于确定了货币的形制 。 象征着天圆地方的方孔圆钱 , 对于迷信方士的秦始皇有着特别的意义 , 这种钱可能并非是秦始皇创制的 , 但是经他统一过后 , 中国货币的形态就固定了下来 , 之后千年中没有改变过 , 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及少数民族 。 这种方孔铜钱直至辛亥革命 , 随着帝制的废除 , 这小小的方孔铜钱也结束了它的流通历史 。
中国第一次货币贬值通常我们所说的货币购买力是指货币与商品及劳务的相对关系 。 所以购买力的变动 , 不一定是由于货币本身 , 商品和劳务关系也会影响货币的购买力 。 在战国末期 , 商品生产逐渐发展 , 人民对于货币的使用不再陌生 , 因此将自己暂时不需要的消耗物资转化为货币 , 将货币本身作为财富 。 这让货币量也渐渐增加 。
秦始皇时期 , 因为对人民的苛政 , 肆意的浪费人力 , 使生产大大减少 。 人们不是北修长城 , 就是南戍边疆 , 因为不堪重税和压迫 , 很多劳动力被逼成为了盗贼 。 延续至楚汉战争 , 八年间 , 双方不断用兵 , 死伤上百万 , 生产被严重破坏 。 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 落在货币上 。 执政者简单地认为国家的穷困是因为没有钱买东西 , 他把货币当做财富 , 认为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变的 , 因此采取了减重的措施 。 以减重换取多铸 , 认为有了钱就可以买各种各样的物资 , 只要货币增加 , 国家和人民就富足了 。 中国的第一次货币贬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
汉朝初年 , 货币由官方减重 , 当时通行的黄金和铜钱都削减了重量 。 黄金一金由一镒(二十两)减为一斤 , 铜钱在官方标准下一减再减 , 有些小半两 , 制作基本是仿制秦半两 , 但重量只有一铢左右 。 秦半两本来重量是半两十二铢 , 这种减重的铜钱如今只有之前的十二分之一 。 这种大肆减重加铸的伎俩 , 让民间物价上涨 , 货币迅速贬值 。 在诸如《史记》、《汉书》等中记载 , 此时的米价一石已经涨到了一万钱 , 一匹马涨到了一百金 , 而原本米价只有二十八钱 , 马一匹只要十四金 , 可见越是老百姓日常所必需的物资 , 价格越高 。 这种既无奈又无知的操作 , 让大量的民间财富被掠夺 ,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而政府把物价上涨的责任 , 推到了商人身上 , 说是因为商人囤积货物导致的物价上涨 。 其实 , 虽然说商人的囤积的确会导致物价上涨 , 但是从更高的角度看 , 根源还是在于物资的缺乏和货币的减重 , 商人的囤积只是助长了涨价的风潮 。
这种状态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 直到汉文帝时期 , 才采取了稳定货币的措施 。 一方面 , 因为当时政局已经平稳 , 整个帝国正在从动荡中走出 , 所以汉文帝就命令全国增加生产 , 奖励农业 , 鼓励人民下地劳动 , 让居住在长安的诸侯回封地督促生产 , 增加全国的物资储量 。 另一方面 , 施行通货紧缩政策 , 全面休养生息 , 各种抚恤一般多用实物 , 很少用铜钱 。 通过税收 , 将收上来的钱储存国库 。 重铸铜钱增加重量 , 将很多重量极小不符合规制的铜钱重铸 。 但同时让人不解的是 , 汉文帝在增加铜钱重量的同时 , 却允许个人私铸 , 这让人很难理解 。 不过在彭信威看来 , 在当时人们的理解范围内 , 认为物价的波动是因为铸造恶币所导致的 , 货币的跌价主要来自分量的减轻 , 只要维持住钱币的重量 , 价值就不会有变动 。 而对于钱币的私铸则采取放任主义 , 只要按照官方的标准铸造就可以被允许 。 在政府看来 , 只要按照官方的标准铸造 , 民间造币要比官方造币节省了一大笔铸币费用 , 之后再通过税收将民间制造的铜币收上来 , 那看起来和官方铸造的效果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