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行走中原丨追寻河南大学医学的百年传奇( 二 )
抗战期间 , 河南大学流亡办学 。 在嵩县 , 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 , 下设门诊 , 终日为求诊者治疗 。 遇到危重病人时 , 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 。 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 , 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 。
1944年5月 , 日军血洗潭头 。 16日 , 张静吾携带家眷和几个学生遇日军被俘 。 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 , 侄子张宏仲颈部被刺伤 , 伤势严重 , 张静吾跳下深沟 , 侥幸脱险 。 “我突遭家破人亡之祸 , 痛苦心情实难描述 。 ”
1946年 , 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 , 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 。 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 , 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 , 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 , 规模空前 。 1950年 , 为了延揽人才 , 张静吾日夜兼程 , 奔波于上海、南通等地 , 以虔诚、豁达的胸襟 , 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 , 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
耕耘此处的学者 , 受教于此的学子 , 夙兴夜寐 , 孜孜以求 , 书写着大学的精神 。
三
阳春三月 , 山花遍野 。 河对岸是起伏逶迤的山峦 , 几户人家隐于云烟深处 , 潭头镇是世人心中的桃花源 。 几间老旧的屋舍 , 墙面斑驳 。 十多户的山墙上 , 精心悬挂着黑白老照片 , 注明这里曾经是河南大学办学地 。
抗日战争爆发后 , 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 , 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 , 南阳镇平 , 洛阳栾川、嵩县 , 其中 , 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 。 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 , 陕西汉中、宝鸡等地 , 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 。
1939年 , 高中毕业的张效房 , 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 , 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 。 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 , 在潭头镇 , 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 , 冬天透风 , 夏天闷热 。 上课桌椅及试验台 , 都由土坯砌成 。 校长、教授、学生与农民同饮一缸水 , 因陋就简 , 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 。
清晨傍晚 , 山径上 , 林溪间 , 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 , 苦修不厌 。 黄昏时分 , 小油灯次第亮起 , 一盏一盏闪烁着 。
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 , 愿随前薪作后薪 。 ”如今 , 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科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 他创造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除方法” , 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 。
2019年4月 , 在河南大学的“明德医学讲堂”上 , 99岁的张效房老人动情说道:经历过抗日战争 , 我们知道国家必须富强 。 我是中国人 , 我的经验是从一个个中国病人身上来的 , 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都贡献给中国人 。 河南大学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医生 , 我的身份永远是河南大学毕业生 。
胡佩兰 , 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 , 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 , 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 , 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 , 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 , 而在德;术不在巧 , 而在仁 。 医者 , 看的是病 , 救的是心 , 开的是药 , 给的是情 。 扈江离与辟芷兮 , 纫秋兰以为佩 。 你是仁医 , 是济世良药 。 ”
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 , 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 , 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 , 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 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 , 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 , 回家吧……
四
亭台水榭 , 花木扶疏 , 鸟鸣其间 , 分外幽静 。 这个春天的河大校园 , 静寂平和 。 明伦校区的西南角 , 几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掩映着一座灰色的两层长楼 。 校史馆负责人说 , 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 , 曾是医学院的教学楼 , 校史馆保存的几张照片 , 就是以它为圆心 , 记录下医学院成长的历程 。
推荐阅读
- 惊险!七旬婆婆在破旧的雨阳棚上行走,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
- 南通大学:学生再次虐狗不实,家属已报案
- 行李全面消杀,领到这些物品!漫长寒假后,今天,柳州第一批大学生返校
- 「」郑州依托沿黄生态走廊打造沿黄科创带
- 留美大学生深情表白祖国:当海外华人无法回家,家来到我们身边
- 「虐狗」已休学学生被指再虐狗,南通大学回应
-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肖剑平被开除党籍
- 河南鹿邑县河道发现一具男尸,系身背石子溺水死亡
- 化妆品■全省首次!河南将开展婴幼儿及儿童化妆品专项整治,检查对象覆盖所有生产者
- [凡人英雄]武汉大学生志愿者马丽:为城市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