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史官」三家在这勾心斗角,却不敢轻易下手,被忽略的上庸:三国时的瑞士

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一位帝皇 , 是绝对不允许有城市不在自己的统治之内的 。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 , 在人们的印象中 , 留下了只有统一的中原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 所以为了国家完整 , 皇帝是绝对不允许中原上有地区独立不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
「捡史官」三家在这勾心斗角,却不敢轻易下手,被忽略的上庸:三国时的瑞士
文章图片
然而世事无绝对 , 总有一些人能够游走在各方势力之间 , 保持着一个平衡 , 让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 而他们之所以能保持“独立” , 很多时候是因为实力不弱 , 有一些利用价值 。
而我们在看三国的时候 , 会发现三国中孟达统率下的上庸好像就是这么一回事 , 不仅曹丕拉拢了 , 诸葛亮后来也拉拢 , 比如曹丕在孟达投降后 , 就重用于他这个降将 , 命其为新城(以上庸为主体的三城合并而成)太守 , 委以其西南重任;又比如后来诸葛亮“虽恶其反复” , 但在北伐之际 , 依然联络孟达 , 大度的不计前嫌 。
为何魏蜀两国都会对他如此看的起 , 甚至到了无下限包容的状况呢?是因为上庸的孟达有着十万人马吗?毕竟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次提到:“孟达深受曹丕喜爱 , 统领新城十万之众” 。
「捡史官」三家在这勾心斗角,却不敢轻易下手,被忽略的上庸:三国时的瑞士
文章图片
假若孟达真有十万之众 , 受到如此般重用也不足为奇——毕竟在古代诸侯争霸的过程中 , 士兵数量是衡量一个诸侯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 。 在三国这个乱世更是如此 , 只要你士兵足够多 , 硬实力就足够强 。
但问题是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之众么?其实并没有 。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 , 大幅度夸大事实是常态 , 我们这姑且不论 。 但就算是在历史上真实战争中 , 也大多会夸大自身实力 , 目的自然是为了震慑敌人 , 所以军队的人数往往需要打个折扣 。
——遥想当初赤壁之战的时候 , 曹操说着八十万大军 , 但是实际上后世专家判定也就十几万军队 , 要知道这可是曹操举拜北方全部的力量抽调出来的士卒 , 所以可以想象 , 十万大军是多么的难凑 。 连曹操以北方之地也勉强才凑出了十几万军队 , 而孟达又何德何能靠着一个上庸弄出十万军队呢?假如有着十万军队 , 估计就不是三足鼎立了 , 那将是四强争霸 。
「捡史官」三家在这勾心斗角,却不敢轻易下手,被忽略的上庸:三国时的瑞士
文章图片
再说 , 孟达军队需要补充 , 只能从上庸征召百姓 。 《晋书·地理志》记载:“上庸郡 , 魏置 , 统县六 , 户一万四千四百四十八 。 ”
但我们从上可以看出 , 只有一万多户人口的上庸 , 哪有多少人口 , 让孟达征召十万军队呢?就算有十万军队 , 难道只靠着一个小小的上庸能够供养着这十万士卒的吃喝吗?所以说孟达有十万人马是肯定不现实的 。
那孟达兵力不多 , 看状况甚至可以用少来形容 , 那他到底凭什么能够在两家之间应付的游刃有余呢?最为重要的还是由于上庸的地理位置太过于得天独厚了 。
「捡史官」三家在这勾心斗角,却不敢轻易下手,被忽略的上庸:三国时的瑞士
文章图片
一、首先 , 通过上庸 , 可以向北进中原 , 直接通往长安;向西南则进荆湘 , 威胁东吴 。 如果这些还不够直白的形容其位置重要性的话 。 我们再来通俗点说 , 上庸是通往汉中的必经之地 , 它还连接着四通八达荆州 。 这个地方居然还与三国时期 , 最为重要的汉中与荆州两地相连 , 它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我想大家应该没有任何异议了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曹操在逼降张鲁 , 拿下汉中后 , 特意在这块地分出一个上庸郡来重点照顾;而刘备在取汉中之后 , 还未休整完毕 , 就马不停蹄的派孟达去取上庸 , 甚至为了保险起见还派出义子刘封前去相助;当时就连东吴也对上庸十分眼馋 , 虽然明面上没像魏、蜀那样有大动作 , 但小动作却依旧不少 , 在夷陵之战后重点盯防目标之一 , 就有上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