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历史■看懂魏延泪满裳。为魏延和现实中的魏延们而作,年少不识魏文长( 二 )
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是不可不用 , 不可重用 。 这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 当时诸葛亮兵分两路 , 可这两路都没有让魏延起到关键作用 。 守街亭这路主力不让魏延去也就罢了 , 可连出箕谷的偏师也不让魏延去 , 派了久随诸葛亮的赵云去 。
文章图片
结果呢?诸葛亮后来总结经验时 , 在《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中有句话说得明白 , “大军在祁山箕谷 , 皆多于贼 , 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 。 看仔细这个“皆”字!两路兵马都是兵力超过对方被对方打败的 , 可见领兵将领的水平问题 。 看到这个结果 , 作为一个有能力而被迫旁观的魏延能没有怨气吗?
到了建兴八年 , 魏延终于得到了一次单独带兵行动的机会 , 他和吴懿一起西上羌中 。 他们行动迅速 , 势如风雨 , 突破曹魏封锁 。 在羌中他们招兵买马 , 很快组成了一支上万的强大骑兵 。 十一月 , 他们驰回川中 , 在首阳与前来截击的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作战 , 诸葛亮和姜维的劲敌郭淮被魏延轻易打得大败 。
这一战完美的展现了魏延的战斗力 。 这次胜利 , 也是诸葛亮带兵以来屈指可数的大胜仗之一 。 因为这次胜利 , 魏延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 , 假节 , 进封南郑侯 。 但令魏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独自领兵的机会了 。
其实魏延这人情商很低 。 他不能理解诸葛亮对他的感觉 。 诸葛亮对魏延的感觉就如同唐僧对孙悟空的感觉一样 。 魏延只感觉到头上的紧箍咒的疼 , 却感觉不到诸葛亮对他的依赖 。 这样一来 , 魏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压抑 。
文章图片
杨仪
慢慢的 , 魏延对诸葛亮和他周围的人越来越不满 。 诸葛亮还用了个专门和魏延作对的有名的小人杨仪当长史 。 一看这个主管后勤军纪的官职 , 我就立刻可以知道魏延平常受的是什么气了 。 就像你遇上个故意刁难你的财务科长和纪律委员一样 , 你要借钱报销都处处卡你 , 天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你的麻烦 , 你会高兴得起来?要不然魏延会气得拔刀要砍杨仪 。 可有什么办法 , 诸葛亮是这些人是后台 , 这一切都是他默许的 , 魏延再不满又有什么用 。
四、诡异的魏延之死 。
到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 魏延还是先锋 , 驻扎在大军前十里的地方 。 诸葛亮最后病死五丈原 , 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 魏延的生命也跟着走到了尽头 。
看史书中记载的魏延之死 , 感到细思极恐 。 首先 , 诸葛亮临死前安排退军计划竟然不通知魏延参加!?第二 , 安排退军 , 让魏延断后 , 但对他置之不理 , 如果他不听将令 , 就抛弃这支部队不管了 。 这就是所谓的爱兵如子办事周到的诸葛亮做的事?!第三 , 费祎去试探魏延的口风 , 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第四 , 魏延为什么要烧毁栈道?第五、栈道烧毁了 , 杨仪他们怎么撤回了西川?第五 , 魏延是蜀汉最强的武将 , 怎么会败给杨仪?这一连串的疑问最终只指向一个答案 , 那就是魏延必须死!
文章图片
诸葛亮
魏延为什么必须死 , 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继承人 , 他密表刘禅 , 让蒋琬接替自己 , 下一个接班人是费祎 。 而诸葛亮死后 , 无论从职位 , 资历都该魏延来接管大军 , 这是诸葛亮不允许的 。 再加上 , 诸葛亮一死 , 他知道剩下的这些庸才根本担当不起北伐的重任 , 最终只有苟延残喘 。 这样魏延已经没有用处了 , 还会因为和诸葛亮的团伙发生冲突影响诸葛亮的布局 。 那怎么办?只有除掉魏延 。
而魏延呢?魏延苦熬一辈子 , 终于熬到诸葛亮死了 , 可以一展身手了 。 他满心想接管大军 , 继续北伐 。 因为蜀汉剩下的这些人里面 , 真正继承刘备的遗志 , 一心要北伐光复汉室的 , 而且有能力实现北伐的只有魏文长 。 可是当他明白过来诸葛亮一伙已经抛弃了他 , 他的所有的希望都要泡汤的时候 , 他选择了铤而走险的这条路 。 逼杨仪他们交出兵权 , 听从指挥 。 这正中了杨仪、蒋琬、费祎他们的下怀 , 实际是也就是诸葛亮的下怀 。
推荐阅读
- 吉祥说历史前两锤砸死两金将,第三锤只一扫,金兀术就跑了,岳云出世试三锤
- 历史寻觅野地里连“御”四牛,清朝名将“妖人”海兰察:战场上威胁和珅
- 「庞统」庞统临死前,终于看穿刘备真面目!宴席上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没懂
- 早晚历史宁当老二,曹操也不敢小看,李典:三国历史中低调的黑帮老大
- 吉祥说历史而且还是宋朝人民的好丞相?,秦桧不仅不想杀岳云
- 洋洋谈历史犹国之良相娶对妻子有多么的重要,朱元璋的马皇后:家之贤妻
- 吉祥说历史步战勉强可以,唯有此战克敌,岳云四战金弹子:马战两次未讨便宜
- 吉祥说历史留下两子一女,儿女们有何结局?,岳飞之子岳云23岁蒙冤惨死
- 十四叔看历史昭慈皇后,乃马真氏,元朝最有野心的女皇后
- 历史大点评读史小记:忠孝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