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本文插图

文 | 图 苏学
作为一个流连于东南亚和南亚的摄影师 , 我走过了包括尼泊尔、印度、老挝、印尼在内的多个国家 。 在常年的拍摄过程中 , 我逐渐接触到了一些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经济落后而从事危险职业的人 。 喜马拉雅采蜜人、湄公河渔夫、印度窑工和火山硫磺工人 ……这些向大自然讨生活的人们 , 生存环境残酷而真实 。
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本文插图

喜马拉雅山采蜜人
命悬一线的危险职业
喜马拉雅山南麓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蜜蜂 , 它们的蜂巢都在数百米的高悬崖上 , 因此得名“喜马拉雅悬崖蜂” 。 采集喜马拉雅山蜂蜜 , 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 。
在尼泊尔境内 , 有一个叫做蓝杜鲁克的古龙族村子 , 隐匿在安纳布尔纳与道拉吉里的深山峡谷之中 , 不为世人所知 。 每年春秋两季 , 古龙人便会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 , 攀援在凌空的软梯上 , 并顶着无数蜜蜂的围攻 , 在悬崖峭壁上采集蜂蜜 , 以为生计 。
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本文插图

千百年来 , 他们的采蜜方法几无变化 , 依然使用着世代传下来的技术和最简陋的工具 。 早在2008年 , 我就有拍摄采蜜人的念头 , 但一直都未联系成功 。 去年 , 在中尼友好协会主席卡利安博士的协助下 , 才有了一次难得的拍摄机会 。
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本文插图

一大早 , 在婆罗门祭司阿南德和族长冉·巴哈杜的带领下 , 十几个男丁扛着用竹篾编成的软梯与杂七杂八的用具离开村子 , 沿着崎岖的山路到达一处山崖 。 然后大伙儿兵分三路 , 一路将软梯搬运到悬崖顶端 , 悬挂到蜂巢的上方;另一路下到悬崖下的河谷里 , 负责拉紧软梯和准备收集掉下来的蜂巢;第三路则埋锅造饭 , 准备午餐 。
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本文插图

采蜜用的软梯 , 取材于当地的一种竹子 , 与绳索相比较 , 当地人认为竹梯有两个好处:一是它不会在空中打转 , 易于固定;二是根据蜂巢的位置 , 可以很方便地加长 。 从山顶垂下来的软梯大约八十米左右 , 听族长说最长可超过400米 。
安放软梯极其危险 , 因为蜂巢都藏在凸起的岩石下方 , 为接近蜂巢 , 需要将软梯荡到蜂巢下面的树上固定 。 这是个玩命的动作 , 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悬崖 。 对这些采蜜人来说 , 自始至终软梯都是他们唯一的保命“稻草” ,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 一旦发生意外 , 采蜜人必死无疑 。
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本文插图

固定好软梯后 , 采蜜人点燃沾满油脂的草 , 用浓烟把蜜蜂赶跑 , 接着用竹竿将绳套穿过蜂巢并绑住 。 蜂巢通常直径在一米以上 , 最大的三米有余 , 里面装着满满的蜂蜜 , 非常重 。 采蜜人用竹刀将蜂巢切割下来后 , 悬崖顶上的人再把蜂巢拽上去 , 收集里面的蜂蜜 。 每割一个蜂巢 , 堪比闯一次鬼门关 。 镜头前的软梯一直在晃动 , 上面的人活动受限很不灵便 , 若切下的蜂巢不慎从绳套脱落 , 掉入山谷 , 这一天就白忙活了 。
环球人文地理■极地生存拍摄手记:那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
本文插图

喜马拉雅山蜜蜂的个头大约是普通蜜蜂的两倍大小 , 毒性大 , 颇具攻击性 , 如果被蛰7次就有性命之虞 。 然而采蜜人的防护装备极为简陋 , 一场采蜜作业下来却很少被蛰到 , 令人称奇 。 原来他们深谙蜜蜂的习性 , 只要不惹怒蜂王 , 就不会受到攻击 。 并且 , 古龙人在割蜂巢的时候 , 每次都要留一部分 , 好让蜜蜂能重新筑巢 , 只有这样做 , 才能细水长流 , 来年有蜜可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