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雅艺术馆」生活理想的生活就是择山而栖,临水而居,田园牧歌,诗情画意( 二 )



「森雅艺术馆」生活理想的生活就是择山而栖,临水而居,田园牧歌,诗情画意
本文插图


「森雅艺术馆」生活理想的生活就是择山而栖,临水而居,田园牧歌,诗情画意
本文插图

这则笔记记述了作者在春夏之交的一段山居生活 。
这里虽地处深山 , 却充满了山乡特有的景致与野趣 , 入目的是苍藓、落花、松影;入耳的是鸟声、泉声、笛声;入口的是泉水、苦茗、笋蕨;而人心的则是活在世上的惬意与满足 。 这里虽饮食起居简淡清苦 , 却给人以快乐轻松 , 兴来读书习字 , 赏画吟诗;兴尽出步溪边 , 与山翁闲话桑麻 。
全文处处显示着作者心情上的随意与行动上的从容 , 以及那一份了无拘束的潇散超逸 。 这样的生活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某种生活理想 , 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对宁静平和生活的热爱 , 又暗寓着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乃至批判 。
为什么文人们对山林之趣与乡野之乐情有独钟?
因为自然是豪宅大院之美与锦衣玉食之乐为一般文人难以企求 , 但更主要的则是在文人们看来 , 那样的生活不过是一种世俗之乐 , 而山林乡野才是他们真正能够放纵精神的乐园 。 在这样的地方 , 不见了官场的尔虞我诈 , 没有了世俗的纷烦嚷扰 , 不必再发“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的牢骚 , 正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
于是他们便将这种生活诗意化 , 通过文字营造出一个恬适淳朴 , 充满野趣 , 又不乏诗文翰墨之乐的世外桃源 。 其实 , 实际的山林田园生活未必就真的那么舒适优美 , 诗文中的那种舒适优美更多的来自于他们放松的、愉悦的心境 , 还有手中的生花之笔 。
元人陶宗仪看了这段文字后说:“余家天台万山中 , 茅屋可以蔽风雨 , 石田可以具嬗粥 , 虽行江海上 , 而泉石草木之胜 , 未尝不在梦寐时见也 。 偶读卢陵罗景纶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余盖亦知此妙久矣 。 风尘鸿洞 , 豺虎咬人 , 几赋归与之诗 。 计无所得 , 又未知何日可以遂吾志也 。 掩卷为之三叹 。 ”对罗大经的生活充满了艳羡神往之情 。
可以这样说 , 读过罗大经笔记不产生艳羡之情的不多 , 尤其是在官场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弄得身心交瘁的士人 , 这样的山居生活实在是对精神创伤的最好抚慰与疗治 。
即使一时无法做到 , 也必然会“虽不能至 , 心向往之” 。

「森雅艺术馆」生活理想的生活就是择山而栖,临水而居,田园牧歌,诗情画意
本文插图


「森雅艺术馆」生活理想的生活就是择山而栖,临水而居,田园牧歌,诗情画意
本文插图

山水之居由于道路交通的原因 , 常常与世俗社会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 长居这样的地方 , 必然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 也会因此产生不可排遣的寂寞 。
纵观历史 , 选择长期隐居的文人 , 常常有政治上的原因 , 他们对山水之居的环境并不特别在意 , 目的只是隐藏自己 。
而一般的文人选择山水之居 , 更多只是为了享受山水的那一份自然清新与爽心悦目 。
山水之乐与出尘之想是这类文人向往山水之居的两大原因 , 因此 , 他们的山水之居 , 往往选择在离城市或集镇不远、又有林木泉石之胜的地方 , 居住的时间也以短期为多 , 期间照样会友或出游 , 否则难免单调乏味 。
明末散曲家施绍莘的《西佘山居记》 , 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予性苦城居 , 颇乐闲旷 。 己未冬 , 居家泖西 , 而每岁春秋 , 必来山中 , 或侵寻结夏 , 至十月而归 , 而梅花时又遄至矣 。
居山中 , 雨不出 , 风不出 , 寒不出 , 暑不出;贵客不见 , 俗客不见 , 生客不见 , 意气客不见 , 惟与高衲、羽流、相知十数人往还 。
有见访者 , 杀鸡为黍而食之 , 无珍肴 , 家常五品而已 。 凡四时风景及山水花木之胜 , 皆谱撰小词 , 教小童歌之 。 客至 , 出以侑酒 , 兼佐以箫管弦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