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 | 餐馆、商超、银行防疫登记的个人信息,都去哪儿了?

从餐馆到商超、银行 , 甚至是二手房中介 , 门口都摆一张小桌、放一摞登记表 , 顾客进门前都得详细写下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这成为各行业复工迎客的“标配” 。
但这些牵扯客人隐私的信息最终去了哪儿?有没有得到保护?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一些商超、餐馆、银行的门店虽然为疫情防控做登记 , 但却出现个人信息登记表随意摆放、无人看管 , 暗藏泄漏风险 , 也让市民直呼担心 。
登记信息无人管?路人都能看
“平时最怕二手房中介打骚扰电话 , 如今进店咨询反而要留下一大堆信息填好 。 ”朝阳区清苑路 , 市民郭先生从路边的一家我爱我家中介门店走出 。 他有点担心:留下的这些信息表面看是为了疫情防控 , 但实际上会不会有泄露风险 。
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本市餐厅、银行、二手房中介、商超在内的各业门店大多都需要登记到访客人的个人信息 , 主要涉及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等 , 大多采用纸质登记表记录 。 其中一些门店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缺乏有效的管理 , 暗藏泄露风险 。
麦当劳秋实路餐厅 , 门口小桌上的登记表记着客人的姓名、电话和体温记录 。 但店员都各自忙着 , 这张登记表也可以被来往的顾客随意查看 。
不远处 , 易世达广场里的屈臣氏也在大门口摆放着顾客登记的信息 。 但登记台没有店员值守、看管 , 采访人员喊了多次 , 才有售货员从门店深处走来 。
傍晚 , 荣京东街一家银行已经下班 , 门口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已经不再值守岗位 , 但大门依旧敞开 , 客户信息登记表依然摆放在大门口的桌子上 , 采访人员等待多时也未见人将信息表收走 。
为啥登记?方便查找接触者
“信息收集上来 , 主要是为了发现店内曾经有确诊病例到访 , 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密切接触者 。 ”九龙山地区一家餐厅负责人陈旭(化名)向采访人员解释 , 在开放堂食后 , 也常常有顾客询问登记的这些信息究竟用作何用、如何保护 , 但他只能以自己的信誉保证 。
CBD某大厦物业负责人介绍 , 越来越多餐厅恢复了堂食 , 因此要求店家做好信息登记 。 未来依据监控录像查找密切接触者时 , 登记表能发挥作用 。
不过 , 面对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 , 一些顾客也有“对策” 。 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很多地方的登记表信息格外潦草 , 甚至出现身份证号、手机号位数不够的情况 。 “正是因为担心泄露 , 所登记的信息中一般只保留一项是准确的 , 其他信息都尽量避免留真实的 。 ”市民蒋女士不解 , 一般留下手机号就能找到本人 , 为什么非得再留下身份证号?
考虑到纸质登记表不易保存 , 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也推行“小程序”、APP等措施 。 在工商银行北苑家园支行 , 办理业务钱都得扫码进入小程序登记 , 除了上述信息外 , 甚至还需要填写家庭详细住址;身份证号与手机号得通过后台认证后才能进入 。 但有信息安全专家提醒 , 这种“网上登记”更应当小心数据安全 , 一旦遇到数据泄露影响面更广 。
商家自留 , 如何销毁没规定
写满了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的登记表最终去了哪?
“商场要求我们登记好信息 , 但其实登记表最终都掌握在门店自己手中 。 ”陈旭说 , 每天填完的登记表并不会上交 , 主要靠门店自己保存 。 未来疫情结束后如何处理 , 也不得而知 。
多家物业负责人说 , 信息收集后全由门店自己负责保管 , 但对于之前积累下来的登记信息如何处理和定期销毁 , 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
针对疫情期间个人信息的保护 , 中央网信办曾在2月9日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 , 明确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 , 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 , 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除授权的机构外 ,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为由 , 未经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