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故事]庖丁解牛,苏轼烹鱼:中国人是如何把屠宰变成艺术的


君子之于禽兽也 , 见其生 ,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 不忍食其肉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春秋时期 , 孟子效仿孔子与门徒周游各国 , 游说诸国君王 , 阐述自己的“仁政”“民本”“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 。 那么 , 效果如何呢?没有一个君主接受孟子的那套理念 。

[脂肪故事]庖丁解牛,苏轼烹鱼:中国人是如何把屠宰变成艺术的
本文插图

春秋战国后期 , 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 , 天下征战、风云激荡 , 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呼之欲出!各个强国都看到了这个大趋势 , 却相互掣肘、投鼠忌器 , 最终秦国杀出重围 , 成为最后的赢家!
孟子的理念为什么没有被接受呢?原因很简单:谁还没有称霸天下的梦想啊!秦国实行仁政了吗?实行仁政 , 是统一天下之后的事情!
孟子游说诸国数年 , 广为人所知的就是“君子远庖厨”这句话 。 意思是君子看到禽兽 , 不忍心看到它们被杀死 , 听到禽兽的叫声 , 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
问题在于:它们的肉真的很好吃啊!嘴里说着不忍心 , 吃起来越津津有味 。 只要看不见它们被宰杀时候的情景 , 就能够心安理得的吃肉!“君子”之虚伪 , 莫过于此!
孟子之所以这么说 , 是因为宰杀禽兽的时候 , 场面确实非常血腥 , 给人造成的观感并不好 。 试想一下:一只乱跳的羊 , 在屠夫的手下 , 转眼就皮、骨、肉和内脏分离 , 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
但是 , 如果没有屠宰 , 人类的文明就无从谈起 , 脱离了生存谈道德 , 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 。 人类文明发展史 , 屠宰文化顽强地占着一席之地!

[脂肪故事]庖丁解牛,苏轼烹鱼:中国人是如何把屠宰变成艺术的
本文插图

屠宰是人类生存的本能
也许是一次偶然的山火 , 远古人类第一次吃到了烤熟的兽肉 , 嫩滑鲜美的肉、鲜香欲滴的肉汁 , 勾起了他们捕猎的欲望 。
远古时代的人类活动 , 捕猎是一件相当重要的活动 , 如何获得动物、如何处理肉食 , 构成了屠宰的全部内容 。
在石器时代之前 , 人类还没有发展出畜牧养殖业 , “屠”更多的是指捕猎 , 这时候的屠宰相当原始血腥 , 我们的祖先用石矛、石斧、木棒 , 通过团结协作将动物杀死 , 高高兴兴地抬回洞穴 。 很显然 , 捕猎的动物早已经死翘翘!
原始人类的工具相当简单 , 而野兽如此凶猛 , 不把它们杀死 , 怎能吃到美味的肉食呢?而随着捕猎工具的进化 , 活捉野兽成为了可能 , 原始的畜牧业开始出现 , 牛、马、羊、狗、猪、鸡等动物 , 逐渐被人们所驯化 , 这时候的“屠” , 更多是指对家畜“下手” 。

[脂肪故事]庖丁解牛,苏轼烹鱼:中国人是如何把屠宰变成艺术的
本文插图

《周礼?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 。 ”
随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 人类有了稳定的肉食来源 , 尤其是出现了国家之后 , 大规模的养殖业得以实现 , 贵族们出于享用、祭祀等原因 , 需要大量的家畜 , 于是屠宰就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 , 形成了系统而规范的屠宰技术规范 。 《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 , 牲牛 , 曰太牢;大夫之祭 , 牲羊 , 曰少牢;士之祭 , 牲特豕 , 曰馈食 。
古代最为隆重的典礼就是祭祀 , 并且按照社会等级对祭品有着严格的限制 , 诸侯以牛为祭品 , 贵族大夫用羊作为祭品 , 普通人只能用猪作为祭品了!但是无论哪种祭品 , 都对屠宰技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 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屠夫 。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凡朝觐、会同、宾客 , 以牢礼之法 , 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客赐之飧牵 , 与其陈数 。
从屠宰技术的发展来看 , 远古的屠宰技术是相当粗糙的 , 只求把野兽杀死 , 用最小的代价和时间获取食物 。 但是 , 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 人类逐步了解了动物的身体结构 , 能够高效地杀死动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