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雪域新城——写在玉树抗震救灾十周年之际

10年过去了 , 41万玉树人民没有忘记 。
4月14日 , 在玉树市感恩广场 , 青海省举行玉树“4·14”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大会 。 社会各界与会者向逝者敬献花篮 , 深切缅怀地震罹难同胞和牺牲英烈 。 在那场里氏7.1级强烈地震中 , 有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 , 受影响人数达到24.68万人 , 直接经济损失610亿元 。
10年后 , 新的玉树经济发展大飞跃、基础设施大提升、产业结构大调整、社会事业大发展、生态环境大变样 , 实现了由悲壮走向辉煌 , 由贫困实现小康的跨越 。 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雪域新城 , 亮相在世人面前 。
10年 , 玉树人民没忘记
在4月13日晚的纪念晚会上 , 来自玉树的各族干部群众 , 捧起洁白的哈达 , 向曾经关心、帮助过他们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
2010年4月14日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 , 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到灾区视察指导 , 第一时间部署抢险救灾 , 第一时间集结救援人员 , 第一时间转运救灾物资 。 在“黄金救援”72小时内 , 营救受困人员6870人 , 近2000名危重伤员转诊到大中城市救治 。 地震发生仅5天后 , 应急性水、电、路和通信全面恢复 , 第一民族中学复课 。 创造了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 。
两个多月后 , 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 北京、辽宁、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以及省内市州近10万援建大军奔赴灾区292个建设工地 , 奋战千余天 , 全面完成了总投资447.54亿元的1248个重建项目 , 实现了“大干三年 , 跨越二十年”的目标 ,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灾后重建海拔最高、难度最大、条件最苦的“中国奇迹” 。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 一年有效施工期只有5个多月;交通不便 , 建材、生活物资依赖的长途运输供不上;生态脆弱 , 环保的压力巨大” , 青海西部建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回忆当初参与灾后重建时的情景 , 三年的援建时间里 , 10万援建大军鏖战在玉树 , 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 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辛 , “今天回过头来看 ,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还有的援建队伍 , 来到玉树后就没有离开 。 第四批北京对口支援玉树指挥部总指挥袁浩宗说 , 在灾后重建阶段 , 北京市抽调3000多名精兵强将 , 不讲条件、不计成本、勇挑重担 , 高质量完成6大类120个援建项目 。 10年来 , 北京市先后派出四批、176名援青干部 , 投入26.6亿元对口支援资金 , 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19个 , 有力地推动玉树各项事业的发展 , 谱写了10年不断深化合作的“京玉合作曲” 。
“他们的付出 , 我们铭记在心 。 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全国人民 , 已经深深融入玉树人的血液中 。 ”玉树州州长才让太说 。
10年 , 地震遗址上崛起雪域新城
玉树在藏语里是“遗址”的意思 , 在地震中 , 受灾最重的结古地区 , 基本被夷为平地 。
4月13日 , 站在当代山的观景平台上 , 城市全景尽收眼底:沿着巴塘河、扎曲河形成的“丁”字地形 , 一幢幢漂亮的住房错落有致 , 一座座高水准的学校和医院拔地而起 , 一条条商贸街区红红火火 , 气势恢宏的格萨尔广场上游人如织 , 城市街道上人来车往 , 难寻“遗址”痕迹 。
“震后10年 , 我们的城市面貌一步跨越30年” , 玉树州文化旅游广电局的讲解员说 , 城区面积由原来的9.7平方公里增加到14.26平方公里 , 并且通过“一降(政府办公用地)八增(绿化用地、公共用地等)”的规划设计 , 使城区面貌大为改观 。
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 巴塘机场通航10余年来 , 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支线机场中名列前茅 , 今年全面启动扩建工程;玉树至西宁的共玉高速建成通车 , 州县二级油路全部覆盖 , 乡镇和行政村道路畅通率100% , 建成市政道路235公里;建成玉树与青海供电主网联网等工程 , 使玉树电网从35千伏电力孤网一步跨越到330千伏现代化电网 , 实现了玉树州4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大电网覆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