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时代的人机交互:华为MateXs的破题之作( 二 )


文章图片
早期的Windows系统界面

施乐实验室的探索 , 苹果 Macintosh的发布和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普及 , 让GUI和PC的交互逻辑得以进一步成熟 , 而这段发生在80年代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 直到今天依然是科技界里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 。 至此 ,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后 , 人们才将人机交互发展带到了快车道上 。 直到今天 , 无论是使用电脑 , 手机平板 , 还是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等各种各样广义上的计算机 , 都沿用了80年代的那批人机交互先驱们的探索成果 。

之所以说人们走上了快车道 , 是因为GUI普及之后 , 人们要解决的问题变得具体了很多 , 更确切地说 , 其实就是两件事儿:第一件事情是提升运算效率 , 这个跟硬件相关 , 在此就不展开了;第二件事情 , 则是改进图形界面 , 提升信息的交互效率 。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 , 以窗口化为代表的信息组织方式 , 让信息从计算机里输出给人的时候 , 可以通过多窗口、多线程的方式呈现 。 所以多年以后 , 计算机屏幕尺寸也从最早的9吋 , 一直飞到现在几十吋 , 越来越大 。 因为视窗化的输出逻辑下 , 尺寸决定效率 。 这基本概括了PC的演化逻辑 。

可突然有一天 , 人们要解决的命题又多了一个 。 随着计算能力的发展 , 人们可以把计算机做得很小了 , 甚至放进口袋里的时候 , 又带来新的问题 , 那就是:如何在一个小的屏幕尺寸上 , 做出富有效率的图形界面 。 但要知道 , 人们起初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 因为人们的经验主义 , 会直觉性地把PC上的成熟经验照搬过来 。

折叠屏时代的人机交互:华为MateXs的破题之作
文章图片
苹果早期推出的PDA——Newton(牛顿)

这就是早期PPC和PDA的交互逻辑 , 虽然屏幕尺寸小了 , 只有5吋 , 但依然有PC的鼠标光标和键盘 , 甚至再配支笔 , 让人们可以在一个5吋的屏幕上 , 像电脑一样做各种各样的窗口化管理 。 很多人对这种交互方式印象非常深刻 , 甚至会认为这件事情很酷 。 但是今天以历史进程的眼光回看 , PPC没有得到很广泛的普及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 这样简单粗暴地照搬PC的交互方式 , 事实证明并不是最高效的 。

直到又有个人跳出来说 , 你们都错了 , 移动端的图形界面不应该有窗口管理 , 应该只有一个窗口 , 要么全屏打开 , 要么直接关掉;也不应该用笔或键盘这种操作精度极高的交互介质 , 就直接用手 。 不明白是吧?那我做个产品给你们看——这个产品就是我们知道的iPhone , 这个人呢 , 当然就是乔布斯 。
【折叠屏时代的人机交互:华为MateXs的破题之作】
折叠屏时代的人机交互:华为MateXs的破题之作
文章图片
乔布斯奠定了智能手机交互的基础

跟以往的交互进化比起来 , 这次并没有那么顺利 , 因为PC的经验太过于成功了 , 甚至有人说 , 乔布斯是神经病 , 没有实体键盘怎么可能有效率呢?

后边的故事 , 想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 。

至此 , 人类终于完成了在人机交互上的认知进化 , 那就是 , 人们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了 , 基于不同屏幕尺寸去针对性优化图形界面 , 才能够得到最佳的交互效率 。

所以7吋以下叫手机 , 7-13吋叫平板 , 13吋以上叫电脑 , 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 , 也有着各自的思路和特点 。 这就是人们今天在人机交互上所处的格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