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三 )



『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本文插图

魏晋时期 , 佛教、道教十分兴盛繁荣 , 神魔之说得以依托宗教的广泛传播而逐渐成为人们的信仰 。 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四记载 , 当时社会“缁衣之众 , 参半于乎俗;黄服之徒 , 数过于正户 。 ”缁衣指佛教僧人 , 黄服指道士 。 僧人、道士人数多达总人口的一半 。 佛、道教徒的遍布 , 使宗教化的神魔之说成为一种宗教信仰 , 迅速传播 。 同时 , 在佛家、道教的推动下 , 神魔观念得以转化为实体 , 愈加形象化 。 南北朝时期的道馆、寺庙分布天下各地 , 造神像之风盛行于世 。 目前公认最早的佛道造像亦诞生于这个时期 。 其铭文记“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浪(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家多(哀孝)不赴,皆有违(建)劝,为男女造佛道像一伛 。 ”魏晋南北六朝时期 , 宗教信徒常常通过参佛、拜佛、为佛塑造金身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神魔的崇拜与敬畏之情 , 普通民众积极参佛、造佛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 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等的佛像雕塑 , 都建成于魏晋六朝时期 。 大量佛像建筑的涌现 , 不仅是神魔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的有效证明 , 更是神魔观念转化生成神魔形象的有力渠道 。 佛教、道教依托神魔之说传播教义 , 而神魔之说则以宗教为载体 , 具有鲜活的形象 。 神魔形象从典籍中脱离出来 , 通过雕塑 , 神与魔有了更为直观的形象 。 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生转变 , 神魔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神魔之说愈加充实扩大 。
3.唐以来三教合流的影响

『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本文插图

随着佛教的传播、道教的兴起以及传统儒学的发展 , 唐宋元明清时期三大宗教思潮不断发生激烈的碰撞融合 , 进一步完善神魔之说 。 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纷争的朝代 , 儒释道三教并举的宗教模式使神魔观念出现新的变化 。 三教合流是儒释道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受其影响 , 神魔观念由单一的佛教或道教的宗教崇拜逐渐融合成同时受三大宗教影响的混合化的神魔观念 。 在这一时期 , 大众对于神魔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宗教 , 而是将三大宗教进行整合 , 形成三教混同的效果 。 如唐代王维、卢照邻、白居易等诗人 , 不仅学于孔墨 , 并且好佛、道之论 。 卢照邻在《释疾文·奥若》中曾言:“先朝好史 , 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好法 , 予晚受乎老庄 。 ”可见当时三教混同的影响 。 在明代 , 三教同在一阁一堂已是常态 。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一文讲到:“陈白我,‘建三教堂,奉孔子暨二氏’ 。 又宾州有一座三教阁,居人杨凤云所建,‘阁有孔子、释迦、老子三像’ 。 ”三教堂、三教阁大量的出现证明儒释道三教混同已然成为常态 。
儒家、佛教、道教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中国神魔体系 。 如《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便同时收录一百余幅儒释道神灵画像 , 并首列三大宗教的神灵领袖:以儒家孔子为首、次排释迦牟尼、次道家老子 。 书中将儒释道三教的神仙形象囊括其中 , 相互对比 , 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三教合流的趋势 。 在明清神魔小说中 , 大量儒释道三大宗教的神魔形象同时出现 , 并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 例如《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如来佛祖、南海观音等神灵形象 , 既有佛教的神仙 , 同时也有道教的尊神 。 三教合流的宗教趋势极大程度丰富神魔形象 , 推动神魔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说道:“当时的思想 , 是极模糊的 , 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 , 并非儒和佛 , 或道和佛 , 或儒道释和白莲教 , 单不过是含胡的彼此之争” 。 宗教合流含糊了彼此之间的独立性 , 将其置于同一环境当中彼此碰撞融合 , 形成成熟的神魔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