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二 )



『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本文插图

除了祭祀活动以外 , 中国古代还有专门用于驱鬼的傩礼仪式 。 傩 , 产生于史前时期 , 是一种驱除厉鬼的活动 。 《独断》记:“帝颛顼有三子 , 生而亡去为鬼 。 其一者 , 居江水 , 是为瘧鬼;……命方相氏黄金四目 , 蒙以熊皮 , 玄衣朱裳 , 执戈扬盾 , 常以岁竟十二月 , 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 , 以索宫中驱疫鬼也 。 ”为驱除瘧鬼 , 下令让方相氏以黄金点缀四目 , 蒙以熊皮 , 身着玄衣朱裳 , 执戈扬盾索拿厉鬼 。 至西周 , 傩礼成为国家礼制 。 《礼记·月令》记载“命国难九门磔禳 , 以毕春气” 。 傩礼本称为“难礼” , 后改“难”为“傩”字 。 国难 , 便是指季春三月 , 以天子和诸侯为主体的王族设置的国家级傩礼 。 郑玄注曰:“此难 , 难阴气也 。 阴寒至此之气 , 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 , 命方相氏帅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 , 又磔牲以攘之于四方之神 , 所以毕止其灾也 。 ”傩礼是具体化的驱鬼活动 , 鬼本是虚拟的存在 , 通过傩礼的演绎 , 鬼的形象得到强化 , 鬼神观念借此得以壮大并逐渐深入人心 , 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 。
先秦两汉的巫术与傩礼塑造出中国原始的鬼神观 。 在巫术占卜、祭祀、傩礼活动推动下 , 形成以疾病灾难为鬼 , 以万物掌控者为神的鬼神观 。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两代佛、道教的传播
尽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期是社会十分动荡的历史阶段 , 但这一阶段的宗教活动却十分活跃 。 尤其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发展与本土道教的迅速崛起 , 鬼神观念进一步发展 , 形成神魔之说 , 并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 。

『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本文插图

佛教传入 , “魔”的概念在魏晋朝时期得到认可并迅速壮大 。 《汉语大字典》释“魔”:“中国古代无‘魔’字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 梁武帝改‘磨’字为‘魔’字——魔 , 乃梵文‘魔罗’的音译 。 ”中国本无“魔”字 , “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诞生 , 并用于代表迷恋、扰乱、欲望、烦恼、破坏、疑惑、贪嗔痴念等心理活动 。 “魔”概念的出现丰富人们对于神鬼观念的理解 。 “鬼” , 《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归为鬼 , 从人象 , 鬼头 , 鬼阴气贼害” 。 人死之后的灵魂称为鬼 , 鬼身上具有阴气 。 而“魔”则代表一切迷恋、扰乱、欲望、烦恼、破坏、疑惑、贪嗔痴念 。 相较于“鬼” , “魔”字在宗教当中更好的表达出“心魔”、“恶魔”的含义 , 具有更广泛的代指意义 。 因此 , “魔”的概念随着佛教的传播 , 逐渐取代鬼 , 深入人心 。
道学,早在先秦时期便已产生 , 但直至东汉末年 , 道教方发展成熟 , 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 。 在这一时期 , 众多道学家改良道教 , 编纂大批经文典籍 , 制定道教斋仪 。 道教体系的完善 , 为神魔之说的传播提供最佳的载体 。 神魔之说通过道教的神魔体系得到迅速的发展 。 南朝梁的《真灵位业图》便记载道教第一部完整的神仙谱系 。 道士陶弘景以图谱的形式罗列七百余名仙人 。 并将道教诸神按照七个等级排列 , 每一等级设一位主神列坐中央,而其余神仙分列于左右位 , 并设有散仙位和女仙位 。 例如第一阶层由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统领玉清境三元宫二十九名天帝道君 , 第七阶层由酆都北阴大帝统帅阴曹地狱诸鬼宫 。 道教神仙的大量涌现以及神仙阶级体系的建立 , 不仅创建完整的道教神仙体系 , 同时为神魔观念之神仙脉络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借鉴 , 成为神魔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道教典籍的出版、教义的完善、教徒的增加 , 皆为神魔观念的传播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 这一阶段的道教神仙体系的成熟 , 催化神魔观念的发展 , 更是为神魔之说的健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