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农人话农事】三代农人话“农事”——来自田间地头的“年代秀”

新华社南昌4月14日电题:三代农人话“农事”——来自田间地头的“年代秀”
新华社采访人员范帆、姚子云
春耕时节 , 草木萌发 , 处处都是农忙的身影 。采访人员来到田间地头 , 与生于不同年代的农人共话“农事” 。这些农人中 , 有的是种了一辈子田的“老把式” , 也有刚刚投身农业的“新农人” , 从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出演”的“年代秀” , 可以感受到中国农业的变迁和希望 。
【【三代农人话农事】三代农人话“农事”——来自田间地头的“年代秀”】“70后”老把式:种田不再是“体力活”
清明过后 , 春意渐浓 。在江西省安义县鼎湖镇的一块农田里 , 农民孙顺和正驾驶着拖拉机来回翻整土地 , 机械的轰鸣声在田野中欢唱 。
今年47岁的孙顺和是一名种田“老把式” , 见证了种田从“肩挑背扛”到农机普及的时代变迁 。
“过去种田全凭一身力气 , 尤其是‘双抢’ , 可别提多苦了!”孙顺和告诉采访人员 , 如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农机助力 , 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已经成为农民种田不可或缺的工具 。
农业机械化不仅意味着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 更代表着农业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 。“以前我们夫妻两人只敢承包10多亩地 , 再多就忙不过来 , 现在我俩种300亩地也不在话下 。”孙顺和说 , 他目前熟练掌握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驾驶技术 , 打药也用上了植保无人机 , 农药撒得更均匀 , 效率也比过去提高了 。
在孙顺和看来 ,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 , 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 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农机“大展身手” , 种田正从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到讲究科技的“技术活” , “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运用在田间地头 , 未来种田会变得更加轻松 。”
“80后”中生代:农民也能拿“高薪”
过去有人说 , 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 。但是 , 今年32岁的“种粮能手”聂仪平却不这么认为 。
“去年工资12万多元 , 再加上年终奖6万多元 , 一年的收入近20万元 。”站在田埂上 , 聂仪平向采访人员算了算去年的收入 , “我这个农民的收入 , 可不比坐在办公室的白领低 。”
聂仪平是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职业农民 , 公司将流转的3万亩土地切块分割 , 聘请像聂仪平这样的“种粮能手”做“田保姆” , “田保姆”平时有基本工资 , 到年底则根据超额完成的产量领取年终奖 。
“我家里有三个小孩 , 农闲的时候可以经常回家照顾家人 , 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聂仪平笑着说 , 不只有外出务工才能养活家人 , 留在家里种田同样也能拿“高薪” 。在公司“上班”5年多来 , 聂仪平已经领到了70多万元的工资 。
聂仪平的故事并非个案 。绿能公司董事长凌继河告诉采访人员 , 公司已经连续9年给种粮能手发年终奖 , 奖金累计超过2500万元 , 许多跟着他种田的农民都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 , 开上了小汽车 。
“90后”新农人:“做农业也很有面子”
天一大早 , 熊焜就开着拖拉机来到田间作业 。现在正是农忙时节 , 他要一直忙碌到晚上6点多 , 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
这位年仅21岁的小伙子 , 是绿能公司社会化服务生产队的一名农机手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 绿能公司成立社会化服务生产队 , 为周边的种粮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托管服务 。如今生产队里各式各样的农机齐备 , 并且有40多名专职农机手 , 大多数都是“90后”的年轻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