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话历史」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四 )


结果 , 老百姓增加了负担 , 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 而且 , 他们的寻租又多了一个旗号 , 可以假改革之名行腐败之实了 。 改革帮了腐败的忙 , 这恐怕是王安石始料所未及的吧?
所以 , 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 。 不 , 他们不害怕改革 , 也不害怕不改革 , 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 , 什么事情都不做 , 无为而治 。 如果无为而治 , 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 。 相反 , 只要朝廷有动作 , 他们就有办法 , 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 。 比方说 , 朝廷要征兵 , 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 , 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 , 他们就收剿匪费 。 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 , 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
何况这次改革的直接目的原本就是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这样一种改革 , 说得好听叫理财 , 说得不好听就只能叫聚敛 。 再像王安石那样蛮干 , 岂有不失败的道理?
教训所在
前面说过 , 王安石许多新法的本意 , 是要“公私两利”的 。 青苗法如此 , 市易法也一样 。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 , 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 , 京师百货所居 , 市无常价 , 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 , 牟取暴利 , 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 。 因此他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 , 物价低时增价收购 , 物价高时减价出售 , 则“商旅以通 , 国用以足” 。 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 。 具体办法 , 是由朝廷设立“市易司” , 拨款一百万贯为本 , 控制商业贸易 。 这个办法 , 和常平法一样 , 也是动用国家力量来平抑物价 。 当然“市易司”也不是专做亏本生意 , 也是要赢利的 , 只不过并不牟取暴利而已 。 比方说富户奸商一文钱买进二文钱卖出 , “市易司”则一文钱买进一文半卖出 。 赢利虽不算多 , 也能充盈国库 。 再加上官府财大气粗 , 控制了市场 , 物价的波动就不会太大 。
但这样一来 , 所谓“市易司”就变成了一家最大的国营企业 , 而且是垄断企业了 。
我们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 , 政府部门办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 何况王安石的办法还不是政府部门办企业 , 而是由政府直接做生意 , 结果自然只能是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 当时代理开封府推官的苏轼就说均输法弊端甚多:“簿书廪禄 , 为费已厚” , 此其一;“非良不售 , 非贿不行” , 此其二 。 于是 , “官买之价 , 必贵于民 。 及其卖也 , 弊复如前” 。 因此他断言:朝廷只怕连本钱都收不回!就算“薄有所获” , 也不会比向商人征税来得多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因为我们比谁都清楚“官倒”是怎么回事 , 也都知道官方(政府或国企)采购是怎么回事 。 那可真是不买对的 , 只买贵的 , 不是品牌不要(非良不售) , 没有回扣不买(非贿不行) 。 所以官方采购贵于民间采购 , 也就不足为奇 。 至于官方经商 , 就更是有百弊无一利 。 事实上所谓“市易司” , 后来就变成了最大的投机倒把商 。 他们的任务 , 原本是购买滞销商品 , 但实际上却专门抢购紧俏物资 。 因为只有这样 , 他们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利润指标 , 也才能从中渔利 , 中饱私囊 。 显然 , 在这一点上 , 所谓“保守派”的意见其实是对的:商业贸易只能是民间的事 。 官方经商 , 必定祸国殃民 。
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说:“秦人不暇自哀 , 而后人哀之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同样 , 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只知道以政治态度(改革与否)划线 , 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道德层面上的批评 , 却不知道将九百多年前那次改革的成败得失引以为戒 , 那才是哀莫大焉呐!
【「孟话历史」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摘自《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生》 , 文汇出版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