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札记@明朝党争的开端和影响当今考试区域划分的明初南北榜事件
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 。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 , 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南京召开 。 朱元璋任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 。 经过两次考试之后 , 五十一名考生被录取 , 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 。 因为这五十一名考生都是南方人 , 所以称“南榜” 。 北方人一名未取 , 为历科所不见 。
文章图片
当时南方的经济文化都要比北方发达 , 被录取的南方人多于北方人倒也不奇怪 。 但是这次科举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被录取 , 这就难以让人接受 。 就在发榜数天后 , 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 , 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徇私舞弊 。 更有数十名考生在街头拦住官员轿子 , 告状喊冤 。 因此南京的街头巷尾 , 流言纷飞 , 人心浮动 。
侍读张信以及十余名言官将此事上奏皇帝 。 朱元璋听说后大为震惊 , 立刻成立了以张信为主的十二名饱学官员组成的“调查小组” 。 皇帝命令他们严格调查涉案的考官和已录取的考生 , 并对落第的北方考生进行复试 。
当年的四月末 , 张信等人公布了调查报告 。 但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 , 经过张信等调查:这五十一名南方考生都是凭借凭真才实学被录取的 , 考官没有任何舞弊行为 。 而北方考生的复试答卷却是问题众多 , 甚至有犯禁之言 , 都不能被录取 。
报告公布后 , 立刻引发了北方考生强烈的反对 , 很多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也站出来支持同乡 。 这些北方人要求朱元璋重新选派官员对此案进行调查 , 并认为十二人的“调查组”也存在严重问题 。 此时有人向朱元璋报告:刘三吾﹑白信蹈买通了调查组的主管张信等人 , 故意将有问题的北方考卷报告皇帝 。
五月 , 朱元璋突然下诏称刘三吾、白信等人为“胡蓝余党” , 认为他们是“反贼” 。 包括十二人调查组在内的所有涉案官员 , 都被判处有罪 。 刘三吾被发配西北 , 张信等官员被凌迟处死 。 考上第一名的陈安阝被车裂 , 中举的南方考生全部被罢黜 。 只有调查组的戴彝、尹昌隆在复核北方试卷的时候 , 认为北方考生也有可以录取之人而被免于处罚 。
文章图片
六月 , 朱元璋亲自主持科举 , 录取了六十一名考生 。 以黄观(明朝两个“连中三元”之一)为第一名、韩克忠为第二名、王恕为第三名 。 因为这次录取的六十一人全都是北方人 , 所以称“北榜” 。
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 , 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 。
明初这次因科举“地域差异”而引发的重大政治事件 , 被称为“南北榜”案 。 此案之后 , 明朝逐步建立了“南北卷”制度(即南北录取名额不相同) , 来解决科举的“地域差异”问题 。
南北榜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 , 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 , 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 , 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 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文化教育 , 提高落后地区考生的学习积极性 , 平衡政治关系 , 乃至维护国家统一 ,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科举制度 。 但是 , 朝廷政事多被精于理学的南儒把持 , 而理事者了了无已 , 明朝政事逐渐趋向腐败和混乱 。
自“南北榜”划分之后 , 明朝官场上的官员关系 , 除了师生关系外(座师与门生) , 老乡关系也呈越演越烈之势 , 同期中榜的考生 , 地域之间的亲疏尤其明显 。 甚至同榜而出的考生间拉帮结派 , 也渐成常态 。 明朝万历时期大臣邱瞬就曾总结道:“而今朋党有三途 , 同榜而出为其一 , 座主门生为其二 , 同年而出为其三 。 ”“乡党”关系 , 反而凌驾于师生关系之上 。 万历末期至天启初期令后人诟病的“党争” , 朝中分为“齐党”、“楚党”、“浙党”相互攻击 , “分榜”制度 , 确是为其温床之一 。
推荐阅读
- 小寒观史明朝历代皇帝见了都要跪拜,至今不知何意,此人死后碑上刻20字
- 历史江湖明朝号称不割地,不赔款的是吗?,大家来评价一下明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 雨陪我哭而此明朝皇帝在位18年,却只有过一个女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
- 路之意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 追忆汉唐明朝的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了
- #张居正#如果张居正一直活着,明朝会怎么样?
- 萧家老大但晚景也很悲凉,明朝后宫:虽然张皇后是一夫一妻
- 历史回忆室是怎么领取工资?锦衣卫:不缺这一点工资,明朝锦衣卫遍布全国
- 历史驿栈全靠这一家三口,明朝最大“捡漏王”刘伯温:能在死后封神
- 瞿凯明一个朝廷,居然同时存在两位皇帝,二帝并存,明朝最奇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