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历史观】被黑出天际的应州大捷,明武宗朱厚照到底打成啥样?( 五 )


那么这一战在史书上记载的战果 , 就一定是胡扯的了?还真不一定 。
因为没有文官在场 , 所以明军的伤亡数字(死52人、重伤563人)应该是参战将领自行上报的 , 文官想要篡改、瞒报的难度很大 。
那么就是明军战力超群、打了这么一场恶战也死不了几个人?当然这也不可能 。
答案很可能是参战将领上报的伤亡数字严重缩水 , 目的就是为了吃空饷 。

【倾听的历史观】被黑出天际的应州大捷,明武宗朱厚照到底打成啥样?
本文插图

早在永乐末年 , 曾经打得蒙古人落花流水的明军就已经开始腐朽 。 再加上明朝长期的财政危机导致军费拨付不足 , 边镇上的将领为了保持军队的基本战斗力 , 便极度依赖被称之为家丁或亲兵的极少数精锐部队 。 不过要养精兵就得花大价钱 , 这个钱自然不会从将领自己的腰包里出 , 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吃空饷 。
到了正德年间 , 一支明军部队的实际员额能达到编制名册上的七八成 , 带兵的将领绝对是良心大大的好 , 能达到五成左右的是常态 。 反正一支名义上有几千人的部队中有三五百名能战、敢战的嫡系亲信足以应付一般的战斗 , 大不了就缩进乌龟壳死守 , 反正不管是鞑靼人还是瓦剌人都不怎么会攻城 。
剩下的绝大部分士兵是否存在 , 确实也没有多大意义 。
所以在应州之战中 , 自己的部下死得越多就越方便吃空饷 , 反正只要不上报他们就永远存在于领军饷的名册中 。 这种事情不但边镇将领、朝中文官都心知肚明 , 只不过大家一个求官一个求财 , 在这一点上井水不犯河水 , 也没必要揭发 。
既然自己都没死几个人 , 参战将领的脸再大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斩首几百、几千级吧?反正他们的表现已经被皇帝亲眼所见 , 也不在乎几个首级功劳了不是?
而且古代战争中 , 杀敌数和斩首数绝对不是一回事 。 尤其是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在战场机动性和控制能力上远不如纵骑如飞的鞑靼人 , 哪怕砍死好几十、上百个敌人也抢不到几个首级是很正常的事情 。

【倾听的历史观】被黑出天际的应州大捷,明武宗朱厚照到底打成啥样?
本文插图

不过鞑靼人损失惨重是肯定的 , 毕竟连达延汗都可能死于战伤感染 , 其他伤员死个七七八八就太寻常了 。 史书上说此后鞑靼人“不敢大入” , 应该不光是在应州被打怕了 , 还有实力受损严重、无力深入的因素 。
解析之二:文官为什么要拼命给应州大捷抹黑?
自古以来 , 只要一种政治形态存在一定时间以后 , 就会形成依附其上的固定的利益集团 。 而为了维护他们共同的利益 , 这个集团的每一份子都会不遗余力 , 对竞争者下手毫不留情 。
自从科举制兴起以后 , 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文官就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 。 明朝的文官虽然不幸摊上了朱家皇帝 , 没办法像宋朝同行那样“与圣天子共治天下” , 但梦想还是要有的 , 万一实现了呢?

【倾听的历史观】被黑出天际的应州大捷,明武宗朱厚照到底打成啥样?
本文插图

在暂时没有“圣天子”在朝的情况下 , 明朝的文官最在意的就是保持在政治地位上的领先优势 , 对竞争对手严防死守 。
能跟文官竞争的利益集团无非外戚、宦官和武将而已 。 明朝的外戚力量实在过于孱弱 , 可以无视掉;宦官倒是经常被皇帝当打手 , 把文官折腾得死去活来 , 不过这帮家伙名声太差 , 能得逞于一时而无法横行于一世 。 所以在文官集团看来 , 最该提防其实还是武将 。
在文官看来 , 仗不是不能打 , 但必须在文官的全盘控制、指挥下打才行 。 比如土木之变后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 , 张经、胡宗宪等人领导抗倭之战 , 宋应昌、杨镐等人领导的万历朝鲜之役等 , 这样的仗才算正儿八经的国战 , 才值得大书特书、青史留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