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纠偏提质( 二 )
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今年会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 。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贫困县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集聚 。
纠偏三种倾向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产业扶贫不仅要“拔穷根”,还要推动产业发展质、效双提升,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助力贫困户脱贫又致富 。但采访人员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调研发现,有的地方扶贫产业仍发展滞后,贫困人口收益不多 。
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警惕和纠正三种倾向:
倾向一,产业跟风发展,同质化低效竞争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在发展脱贫产业的过程中,都曾走过项目雷同、产品“撞车”的弯路 。比如,农业方面多为养殖、种植或是土地托管,没有抓住当地特色,哪个市场反映好,就一窝蜂地种哪个、养哪个;还有的村镇,发展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业扶贫项目,一个项目不行就换另一个 。“看不准”“小散乱”的背后,凸显的是缺乏产业化理念 。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少基层干部和贫困户走进直播间,客串起卖货主播,各类农畜产品“扎堆”上网解决卖难 。可以看到,在这些产品中,“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精深加工,附加值低,市场议价能力不高 。同时,受产品丰富度有限影响,外面大的电商平台引不进来,仅靠企业、农户自己拓展市场,显得力不从心 。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在选择、推进扶贫主导产业上,实践中容易面临两个“两难”:一个是如果不搞政府主导,困难群众的观念难转变,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时机;而行政强力推动,又容易带来“一刀切”的弊端,有时甚至会埋下价跌伤农等风险 。另一个是,以农产品为主的富民产业,只有上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气候,如果没有前期的充分论证,协调布局产业,不但不能形成抱团优势,反而在规模化后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 。
倾向二,大户得发展而贫困群众受益少的“扶强难扶弱”产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多地都把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参与入股作为产业扶贫的模式 。但采访人员调研发现,有的地方仍存在大户增收、特困户带不动的情况 。
有受访基层干部反映,在产业扶贫中,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观念落后扶持不起来,扶持大户培养“种子选手”非常必要,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大户履行扶持责任的意愿减弱 。
倾向三,简单分发生产资料的输血式产业扶贫 。发几只羊、给几头猪、送百十只鸡……在个别地方,扶贫还容易在给钱给物上打转,贫困户养好了就卖钱“脱贫”,养不好就再想办法,增加了当年脱贫、次年返贫的风险 。“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仍然突出,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
产业扶贫要“链”上做文章
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如今资金、技术等因素不再是群众发展产业的最大障碍,急需的是在产业链上破题 。尤其站在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坐标下看,更需延长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链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培育,把扶贫产业做深做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等专家认为,要实现长远脱贫,关键是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这需要放眼长远、提前谋划,坚持市场思维 。
——遵循市场规律,避免拔苗助长 。各地政府不仅要重视布局扶贫产业资源,更要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扶贫产业布局,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
当前,不少贫困县乡“县一级有龙头企业,乡镇一级有规模企业,村有卫星工厂,户有小作坊”的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模式,已成为产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 。
从2015年起,陕西平利县开始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在安置社区布点小型工厂,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逐渐形成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路子 。目前,社区工厂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000余人 。
推荐阅读
- 成色:【地评线】金羊网评:聚力“扶贫产业”,擦亮脱贫“成色”
- 【地评线】金羊网评:聚力“扶贫产业”,擦亮脱贫“成色”
- 上下游产业链:河北:激活产业链上下游 奏响京津冀复工“协同曲”
- @舞好“龙头”带“龙身”——天津推进产业链复产见闻
- 河北:激活产业链上下游 奏响京津冀复工“协同曲”
- 舞好“龙头”带“龙身”——天津推进产业链复产见闻
- [农产品]河北围场:“互联网+扶贫”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 #20#20多家“中关村系”优质企业落户青岛 新兴产业加快落子布局
- 『扶贫模式』河北围场:“互联网+扶贫”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 【科技产业】青岛基石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区签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