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故里:赫哲故里 感受传承(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二 )


转变,也在发生 。“2012年底,乡里成立了伊玛堪传习所,一方面对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和挖掘,另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进站授课 。”乡文化站站长吴宝利说 。
“以往是上门找学生,现在是学员主动上门,水平最高的学员能够连续说唱1个多小时 。”吴宝臣说,自己在传习所有24名固定学员,每周上两次课,还有100多名全国各地的伊玛堪爱好者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 。
伊玛堪的传承,基础在语言 。2005年开始,街津口乡中心小学教师毕立勇专职做起了赫哲语老师,保证每周每个班级都能上至少一堂课 。之后的十几年间,毕立勇边教课边学习,把乡里还能说赫哲话的老人拜访个遍,整理出了包含1000多个词汇的简明赫哲语言教材 。
“大部分孩子小学毕业后能够掌握三四百个赫哲语词汇,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日常对话 。”毕立勇说,从2016年开始,同江市在市区的4所小学开设赫哲语言课,学习、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
依托民俗特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乌苏里船歌》唱出了世代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忙碌劳作的情景 。
如今,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街津口乡正在招徕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古传唱的渔歌以全新的方式得以演绎 。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街津口乡都会庆祝乌日贡节 。赫哲人穿上盛装,吃着鲜美的“塔拉卡”(赫哲族的一道传统名菜),竞技传统体育游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
“每年举办的‘呼日堪’文化节、赫哲冰雪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王利兵说,以小节会带动大旅游,街津口乡依托赫哲民俗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2019年街津口乡游客接待量约为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800万元 。
“游客还可以到街津口赫哲族文物展览馆进一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 。”王利兵说 。馆内展物都是渔业村村民徐国的个人收藏,大到桦树皮船,小到做工精致的鱼鳞帽、薄薄的鱼皮衣,各类藏品达3000余件 。
徐国说:“从事收藏业40多年,我曾经为了收藏一个小陶器,差点磨破嘴皮子 。但我总想着,把这些老物件留下了,赫哲族的根也就留下了 。”
同样迷上赫哲族传统文化的还有“城里来的媳妇”王妃 。2005年,她从同江市区嫁到街津口乡后,开始琢磨赫哲族传统鱼皮画技艺 。“一开始,我连最基础的生鱼皮制熟也要反复练习 。数九寒天,把鱼皮反复搓洗后再在室外冰冻15天,这样鱼皮才不会透油 。”王妃说 。
“随着来街津口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鱼皮画生意也越来越好,去年营业额达到70多万元 。”王妃说,“除了现场售卖外,我还通过软件线上直播制作鱼皮画,每场可以吸引近千名观众 。”
【赫哲故里:赫哲故里 感受传承(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责编:孔繁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