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患关系会一直好下去吗( 二 )


就在全国各地医护力量驰援湖北的前一个月 , 惊动全国的杨文医生遇害事件让不少医生心生愤慨 , 姜小敢说:“这件事情让我平时工作时戒备心多了一点 , 但并不会影响到我治病救人的工作 。 ”姜小敢说 , 治病救人这件事 , 其实医生们一直都在做 , 并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受影响 , 他希望大众在疫情期间对医生的尊重可以延续到疫情结束后的日常生活中 。
“我们需要的认可不多 , 一句‘谢谢’就够”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在采访北京佑安医院内科护士长郭会敏时 , 也主动提到了曾经的伤医事件 。 郭会敏说:“说实话 , 挺心寒的 , 但是疫情来了 , 我们还是会主动报名去抗击疫情一线 。 因为我们就是干这一行的 , 做这些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 抗击疫情这场仗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上 , 我们就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 ”
17年前 , 在抗击SARS一线 , 郭会敏是隔离病房的一名护士长 。 回想起当年的经历 , 郭会敏坦言一些人和事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 但是当时害怕被感染的心情记忆犹新 。 17年后 , 1月25日(大年初一) , 看到医院要组建新冠隔离病房的通知 , 郭会敏仍旧第一时间要求到一线工作 。 2月11日 , 郭会敏作为第二梯队的护理人员 , 正式进入抗疫一线工作 , 担任新冠病房总护士长 。
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锦帆表示 , 虽然影响医患和谐关系的根源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 但是疫情期间及后期一段时间的医患关系肯定会改善 , 并且会不断向好发展 , 因为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高风亮节和仁心仁术以及作出的巨大贡献 , 给全社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 。 患者、社会、政府也深深感知了医务人员是护卫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战士 , 值得尊重与敬佩 。
郭会敏感慨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医患关系确实变好了 , 医护人员很欣慰 , 希望非特殊时期 , 医护也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 “其实我们需要的认可也不多 , 比如临出院时路过护士台 , 和我们说一声‘谢谢’就够 , 我们也会很感动” 。
1000多个随访电话让她确信今后的医患关系会变好
对于疫情过后医患关系的变化 ,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陶静很有信心 。 为了做好疫情后期医院恢复正常门诊的工作 , 3月17日 , 陶静从专门负责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撤离 。
离开抗疫一线以后 , 陶静很担心原来护理的糖尿病患者 , 于是便组建了一个随访小分队挨个给患者打电话 。 打电话的初衷本来是想问患者的近况如何 , 是否需要帮助 , 没想到患者们在电话那头说得最多的话是“感谢” , 感谢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付出 , 也感谢医护人员还惦记着他们 。
其中 , 一位阿姨主动询问起打电话的护士身体是否健康 , 同事们是否都好 。 因为这位阿姨看到新闻报道有医护人员感染 , 甚至牺牲 , 谈到白衣天使们的付出时 , 阿姨在电话那头哭了起来 。 打电话随访的护士也曾在抗击疫情一线工作 , 她后来在工作记录里写道:“虽然有很多歌颂医护人员的新闻、文章 , 也有很多康复患者的感谢 , 但是这些都没有这个素不相识的阿姨给我的震撼直接 。 直到这个时候 , 我才觉得我们以前吃的那些苦 , 流的那些汗、那些泪都是值得的 , 我们一直用生命守护的人们是值得的 。 ”
陶静说 , 正是这前前后后打出去的1000多个电话 , 让她确信了今后的医患关系会变好 , 因为这样的随访电话他们以前也打过 , 但是患者们从来没有这样充满感激之情 。
抗击疫情期间 , 陶静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医患关系的改善 。 她负责的病区收治了一位和爷爷奶奶一起住进来的14岁小姑娘 。 陶静每次去病房都看见她在写作业 , “非常刻苦 , 又很漂亮、听话 , 像朵小花一样 , 病房的护士们都很喜欢她” 。
爷爷出院的当天 , 这位小姑娘的核酸检测还是阳性 , 不能出院 , 心里很着急 。 “但是她从来不在爷爷奶奶面前表现出来 , 只是在那里默默写作业” , 陶静看着这么小的孩子 , 心理的情绪一直都不表达出来 , 就觉得需要给她进行心理辅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