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一双巧妇的手”
【决战最前沿】
“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 , 一双巧妇的手”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援武汉抗疫医疗队的战疫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通讯员 于姗姗
“全力防控 , 冲锋在前 。 不辱使命 , 敢打必胜 。 ”1月26日 , 大年初二 ,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34名重症医护人员宣誓出征 , 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沿 。 2月21日 , 吉大一院第七批援武汉医疗队到达武汉 。 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 , 来自吉大一院30余个科室的214名医护人员穿上白袍、变身战士 , 奋战在战疫一线 。
疫情突如其来 , 吉大一院毫不犹豫地把精通业务的副院长、资深的教授、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借”给了武汉 , 毫不吝惜地把5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车以及价值20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送到了武汉 。 这就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
1939年 , 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成立 ,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亲自参与学校的创建 。 白求恩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 他说 , 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 , 一双巧妇的手 , 也就是要胆大、坚强、敏捷、果断 , 同时对病人和蔼、体贴 。 他去世后 , 为了纪念他 , 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 , 而这所学校就是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前身 。
如今 , 吉大一院医护工作者再次秉承白求恩救死扶伤、舍生忘我的精神 , 对照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 , 将大爱倾注武汉大地 ,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白衣战士的高尚情怀 , 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
文章图片
医护人员把家乡的特色画在防护服上 。 图片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提供
践行初心为祖国需要义无反顾
白求恩曾在信中写道:“我现在到中国去是因为我觉得那里是需要最迫切的地方 。 ”武汉 , 正是白求恩在中国参与救治军民的第一站 。 1938年2月 , 白求恩前往延安前 , 曾在汉不分昼夜地抢救武汉会战中受伤的军民 。
1月25日 , 大年初一 , 吉大一院党委向全院医护人员发出组建援武汉医疗队的通知 。
短短几个小时 , 数百人请战 , “请战书”“请战电话”“请战微信”如潮水般涌现 。 感染科主治医生张鹏第一个报名 , 他在请战书中写道:“全力以赴 , 无怨无悔!”
在武汉 , 张鹏不曾食言 。 他第一个进入病房 , 为队友们探路 。 他说:“所有的岁月静好都要有人去创造 , 而我就想做那样的人 , 那样的人也不只我一个 。 ”
文章图片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五批援武汉抗疫医疗队出征 。 图片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提供
正如张鹏所言 , 在武汉战疫一线 , 仅吉大一院就有213名同事和他并肩奋战 。 他们中既有双鬓尽染的50后圣手 , 也有勇挑重担的90后青年;既有参与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资深专家 , 也有出发时还有两周就退休的后勤保障工人;既有孩子才6个月的哺乳期妈妈 , 也有因疫情推迟婚约的准新娘……
就是这样一群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感动了别人 , 也感动着彼此 。 医院心内科经验丰富的郑杨教授被全队称作“定海神针” 。 63岁的她从请缨出征开始 , 就从未考虑过年龄因素 。 初到武汉 , 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和陌生的环境 , 郑杨穿着防护服每天奋战在一线 , 带领年轻队员们“因病制宜” , 边抓临床边规范制度 , 迅速投入救治中 。 她告诉队友们 , 为国家需要和挽救病人全力以赴的初心就是医疗队有条不紊开展工作的“法宝” 。
推荐阅读
- 推荐:伊朗阅兵式展示医疗设备,官兵戴口罩检阅,医生和护士站在了前线
- 「150位」印度一医生遭150位村民狂丢乱石
- 「张文宏」张文宏称武汉封城是正确决定,希望传染病医生不常出来
- 纽约日记!美国病死数达三万,一线医生血泪记录美国惨烈实况…
- 「150位」印度一医生遭150位村民狂丢乱石 带死去患者家属去隔离
- 『印度』印度一医生遭150位村民狂丢乱石,因带死亡患者家属去隔离,警方介入
- 保安晕倒女医生跪地施救获网友点赞 女医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 [朱灏宇]你飞奔的样子真美:一名保安心脏骤停 女医生飞奔跪地救人
- 心脏骤停@保安心脏骤停 女医生跪地施救 网友:你飞奔的样子真美!
- ##保安心脏骤停,女医生跪地施救 网友:你飞奔的样子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