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刀尖舞者 专访院士陈孝平( 三 )


问:肝脏外科难度大、危险性高 , 为何选择这一专业作为主攻方向?
陈孝平:我选择这个主攻方向最开始完全是出于好奇 。 从我1970年跨入医学院的大门 , 到我1979年读研究生 , 上学3年 , 工作6年 , 9年间我没有见到一例肝脏手术 。 我们都说要知难而上 , 当时我就想闯一闯、试一试 , 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
问:职业生涯中您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陈孝平:印象最深的是我做的一例阑尾手术 。 对外科医生来说 , 这是个小事 , 但对我来说 , 却是个难忘的手术 。 那是1972年在淮南煤矿九龙岗矿工医院实习期间 , 从开皮到做完手术 , 整个过程只用了20分钟 。 这么短的时间做完阑尾手术 , 在当地引起轰动 。 其实我觉得主要是老师指导的好 , 我也做了周密准备 , 很顺利地解除了病人的病患与痛苦 , 我感觉很欣慰 , 这也决定了我这一辈子的职业 , 就是做一名外科医生 。
问:2009年11月3日 , 感动全国的“日行10公里减去脂肪肝”的“暴走妈妈” , 在同济医院接受了母子间活体肝移植 。 您为何要接这个病例?
陈孝平:首先 , 这项技术是成熟的 。 手术技术、手术模型在我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做完了 。 动物实验也已经完成了 , 就差临床没有用 。 其次 , 这个妈妈非常伟大、非常坚定 , 一定要割一个肝给她儿子 。 她感动了我 , 这么好的一个母亲 , 我们有责任去帮助她 。 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问:当时这个病例的关注度很高 , 有没有压力?
陈孝平:当时中央电视台13个小时全程直播 , 我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 , 电视台记者问的是同样的问题 。 我说中央电视台每年有一个春晚 , 春晚有彩排 , 手术没有彩排 。 就像演员在舞台上一样 , 台上一分钟 , 台下十年功 , 真正在手术台上 , 你是没有这种感觉的 。
跟着国外走 , 永远只能做老二
问:您的很多手术打破了肝胆胰外科领域的禁区 ,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陈孝平:跟着国外走 , 永远只能做老二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 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条件有了大幅度提高 , 我们不能一味跟随国外的技术 。 比如 , 西方认为肝脏血流阻断20分钟是一个极限 , 如果阻断时间再延长 , 肝脏就会坏死 。 但是我们在手术时发现 , 阻断了27分钟 , 病人活过来了 。 再结合过去一些动物实验的研究 , 例如狒狒肝血流可以阻断45分钟都没问题 。 我就对此前的那个极限产生质疑 , 后来我们就开始动物实验研究 , 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临床上阻断30分钟 , 甚至60分钟 。 这就是一个突破点 , 有了这么一个突破点之后 , 我们的自信心就越来越强了 , 发现一个问题研究一个问题 , 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 最后一个一个取得突破 。
问:外科医生被称为“手术刀尖上的舞者” , 但您说过 , 能不开刀尽量不开刀 , 怎么理解二者的关系?
陈孝平:“手术刀尖上的舞者” , 这说明医生手中手术刀的重要性 , 是对外科医生的赞扬 , 也是一种激励 。 有人认为医生手术越大 , 成就感越强 。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 对待病人 , 我强调分类施治 , 就是说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 ,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比如身上长了脓肿 , 早期的时候打针吃药 , 炎症消下去病就好了;如果不控制 , 继续发展 , 里面就会形成一包脓 , 这包脓不放出来就不会好 , 就要动手术了 。
医生要把握好的 , 应当是以病人为中心 , 怎样对病人好 , 就怎样治疗 。 我有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能不做手术的 , 尽量不做手术;二是能做小手术解决问题的 , 不要去做大手术;三是能做简单手术解决问题的 , 不做复杂手术;四是能做微创手术的 , 不做开创手术 。 上述原则的前提是 , 取得的效果相同或更好 。
问:外科领域下一步重点关注哪些方向?
陈孝平:21世纪的外科有两大方向 , 一是器官移植 , 二是微创外科 。 器官移植的技术已经成熟了 , 现在同济医院所有的器官都可以移植 。 微创外科还处于发展阶段 ,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 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叫“大医生大切口” , 现在反过来了 , 医生做得越好 , 伤口越小 , 这就是微创 。 这方面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 是无限的 。 随着科技发展 , 医生要打破过去的惯性思维 。


推荐阅读